行經華陰

作者:崔顥 朝代:唐代

行經華陰原文

岧嶢太華俯鹹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雲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關險,驛樹西連漢畤平。
借問路旁名利客,無如此處學長生。

詩詞問答

問:行經華陰的作者是誰?答:崔顥
問:行經華陰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行經華陰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崔顥的名句有哪些?答:崔顥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在高峻華山上俯視京都長安,三峰伸向天外不是人工削成。
在武帝祠前的烏雲將要消散,雨過天晴仙人掌峰一片青蔥。
秦關北靠河山地勢多么險要,驛路通過長安往西連著漢畤。
借問路旁那些追名逐利的人,為何不到此訪仙學道求長生?

注釋
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位於華山北面。一作“華山”。
岧嶢(yáo):山勢高峻的樣子。太華:即華山。鹹京:即鹹陽,今陝西西安。《舊唐書·地理志》:“京師,秦之鹹陽,漢之長安也。”所以此詩把唐都長安稱為鹹京。
三峰:指華山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一說蓮花、玉女、松檜三峰。
武帝祠:即巨靈祠。漢武帝登華山頂後所建。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
仙人掌:峰名,為華山最峭的一峰。相傳華山為巨靈神所開,華山東峰尚存其手跡。
秦關:指秦代的潼關。一說是華陰縣東靈寶縣的函谷關,故址在今河南省靈寶縣。
驛路:指交通要道。漢畤(zhì):漢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處所。
名利客:指追名逐利的人。
學長生:指隱居山林,求仙學道,尋求長生不老。

詩文賞析

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三峰:指華山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仙人掌:指華山仙人掌峰。漢武帝曾登此峰,築巨靈祠。秦關:指函谷關,故址在今河南省靈寶縣。

詩題《行經華陰》,既是“行經”,必有所往;所往之地,就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鹹京”(今陝西西安)。《舊唐書·地理志》:“京師,秦之鹹陽,漢之長安也。”所以此詩把唐都長安稱為鹹京。詩中提到的“太華”、“三峰”、“武帝祠”、“仙人掌”、“秦關”、“漢畤”……都是唐代京都附近的名勝與景物。當時京師的北面是雍縣,秦文公曾在這裡作鄜畤(畤,謂“神靈所止之地”,即後世神壇之類),到漢高祖作北畤止,這裡共有五畤,詩中的“漢畤”即指京師北面的這一古蹟。而京師的東南面,就是崔顥行經的華陰縣。縣南有五嶽之一的西嶽華山,又稱太華,山勢高峻。神話傳說這裡是“群仙之天”,曾由“巨靈手劈”,所以“仙掌之形,瑩然在目”(《雲笈七籤》)。華山各峰都如刀削,最峭的一峰,號稱“仙人掌”。漢武帝觀仙人掌時,立巨靈祠以供祭祀,即為“武帝祠”。詩中稱“天外三峰”的,是指著名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一說蓮花、玉女、松檜三峰)。華陰縣北就是黃河,隔岸為風陵渡,這一邊是秦代的潼關(一說是華陰縣東靈寶縣的函谷關)。華陰縣不但河山壯險,而且是由河南一帶西赴鹹京的要道,行客絡繹不絕。

詩的前六句全為寫景。寫法則由總而分,由此及彼,有條不紊。起句氣勢不凡:以神仙岩穴的華山壓倒王侯富貴的京師。在這裡,一個“俯”字顯出崇山壓頂之勢;“岧嶢”兩字加倍寫華山的高峻,使“俯”字更具有一種神力。然後,詩人從總貌轉入局部描寫,以三峰作為典型,落實“岧嶢”。“削不成”三字含有人間刀斧俱無用,鬼斧神工非巨靈不可的意思,在似乎純然寫景中暗含神工勝於人力,出世高於追名逐利的旨意。

詩人路過華陰時,正值雨過天青。未到華陰,先已遙見三峰如洗。到得華陰後,平望武帝祠前無限煙雲,聚而將散;仰視仙人掌上一片青蔥,隱而已顯,都是新晴新沐的醒目氣象。首聯寫遠景,頷聯二句可說是攝近景。遠近相間,但覺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幾乎忘卻它的對仗之工,而且更無暇覺察“武帝祠”和“仙人掌”已為結處“學長生”的發問作了奠基。

頸聯則浮想聯翩,寫了想像中的幻景。這是眼中所無而意中所有的一種景色,是詩人在直觀的基礎上加以馳騁想像的一幅寫意畫。在華山下,同時看到黃河與秦關是不可能的,但詩人“胸中有丘壑”,筆下可以溢出此等雄渾的畫面;

在華山下望到鹹京西面的五畤,也是不可能的,而詩人“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文心雕龍》),完全可以感受到此種蕩蕩大道,西接遙天。古人論詩有“眼前景”與“意中景”之分,前者著眼客觀景物的擷取,後者則偏執詩人胸襟的外溢。這首詩就是從描繪眼前景色中自然滑出五、六兩句詩人的意中之景。而“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人間詞話》),詩人胸中之情亦由此可窺探。上句中一個“枕”字把黃河、華山都人格化了,有“顧視清高氣深穩”之概;一個“險”字又有意無意地透露出名利之途的風波。下句一個“連”字,使漢五畤上接頷聯中的“武帝祠”和“仙人掌”,靈跡仙蹤,聯鎖成片,更墊厚了結處的“長生”;“平”字與上文“岧嶢“、“天外”相對照,驛路的平通五畤固然更襯出華山的高峻,同時也暗示長生之道比名利之途來得坦蕩。一“險”一“平”,為人們提出了何去何從的問號。這兩句中“枕”字、“連”字,前人稱為詩眼,其實,兩句中的“險”字、“平”字以及起句的“俯”字都是前呼後擁,此響彼應。

崔顥二次入都,都在天寶中,此詩勸“學長生”,可能是受當時崇奉道教、供養方士之社會風氣的影響。詩人此次行經華陰,事實上與路上行客一樣,也未嘗不是去求名逐利,但是一見西嶽的崇高形象和飄逸出塵的仙跡靈蹤,也未免移性動情,感嘆自己何苦奔波於坎坷仕途。但詩人不用直說,反向旁人勸喻,顯得隱約曲折。結尾兩句是從上六句自然落出的,因而顯得瀟灑自如,風流蘊藉。

崔顥現存詩中大都格律嚴整,然而此詩卻打破了律詩起、承、轉、合的傳統格式,別具神韻。前六句雖有層次先後,卻全為寫景,到第七句突然一轉,第八句立即以發問的句法收住,“此處”二字,綰合前文,導出“何如學長生”的詩旨。從全篇來看,詩人融神靈古蹟與山河勝景於一爐,詩境雄渾壯闊而富有意蘊。清人方東樹評此詩曰:“寫景有興象,故妙。”這是頗為精當的。(沈熙乾)

詩詞推薦

  • 望廬山瀑布其一

    李白唐代〕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里。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初驚河漢落,半灑雲天裡。仰觀
  • 瀑布

    施肩吾唐代〕豁開青冥顛,瀉出萬丈泉。如裁一條素,白日懸秋天。
    行經華陰原文_行經華陰的賞析_古詩文
  • 聽彈琴

    劉長卿唐代〕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七弦 一作:七絲)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行經華陰原文_行經華陰的賞析_古詩文
  • 吊岳王墓

    高啟明代〕大樹無枝向北風,十年遺恨泣英雄。班師詔已來三殿,射虜書猶說兩宮。每憶上方誰請劍,空嗟高廟自藏弓。棲霞
    行經華陰原文_行經華陰的賞析_古詩文
  •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

    杜牧唐代〕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新豐綠樹起黃埃, 數騎漁陽探使回。霓
    行經華陰原文_行經華陰的賞析_古詩文
  • 山坡羊·洛陽懷古

    張養浩元代〕天津橋上,憑欄遙望,舂陵王氣都凋喪;樹蒼蒼,水茫茫,雲台不見中興將。千古轉頭歸滅亡。功,也不久長,名
    行經華陰原文_行經華陰的賞析_古詩文
  • 蘇武廟

    溫庭筠唐代〕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回日樓台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茂陵
    行經華陰原文_行經華陰的賞析_古詩文
  • 離亭燕·一帶江山如畫

    張昪宋代〕一帶江山如畫。風物向秋瀟灑。水浸碧天何處斷,翠色冷光相射。蓼岸荻花中,隱映竹籬茅舍。天際客帆高掛。門
  • 旅宿

    杜牧唐代〕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滄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
    行經華陰原文_行經華陰的賞析_古詩文
  • 書磨崖碑後

    黃庭堅宋代〕春風吹船著浯溪,扶藜上讀中興碑。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鬢成絲。明皇不作苞桑計,顛倒四海由祿兒。九廟
  • 東溪

    梅堯臣宋代〕行到東溪看水時,坐臨孤嶼發船遲。野鳧眠岸有閒意,老樹著花無醜枝。短短蒲耳齊似剪,平平沙石淨於篩。情雖
    行經華陰原文_行經華陰的賞析_古詩文
  • 古柏行

    杜甫唐代〕孔明廟前有老柏,柯如青銅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雲來
  • 望岳三首·其二

    杜甫唐代〕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稍待
  • 巫峽

    楊炯唐代〕三峽七百里,惟言巫峽長。重岩窅不極,疊嶂凌蒼蒼。絕壁橫天險,莓苔爛錦章。入夜分明見,無風波浪狂。忠信
  • 同謝諮議詠銅雀台

    謝朓南北朝〕穗帷飄井幹,樽酒若平生。鬱郁西陵樹,詎聞歌吹聲。芳襟染淚跡,嬋媛空復情。玉座猶寂寞,況乃妾身輕。
  • 同賦山居七夕

    李嶠唐代〕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花庭開粉席,雲岫敞針樓。石類支機影,池似泛槎流。暫驚河女鵲,終狎野人鷗。
    行經華陰原文_行經華陰的賞析_古詩文
  • 巫山曲

    孟郊唐代〕巴江上峽重複重,陽台碧峭十二峰。荊王獵時逢暮雨,夜臥高丘夢神女。輕紅流煙濕艷姿,行雲飛去明星稀。目極
    行經華陰原文_行經華陰的賞析_古詩文
  • 送友人入蜀

    李白唐代〕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行經華陰原文_行經華陰的賞析_古詩文
  • 望鸚鵡洲懷禰衡

    李白唐代〕魏帝營八極,蟻觀一禰衡。黃祖斗筲人,殺之受惡名。吳江賦鸚鵡,落筆超群英。鏘鏘振金玉,句句欲飛鳴。鷙鶚
  • 皇矣

    佚名先秦〕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維此二國,其政不獲。維彼四國,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
行經華陰原文_行經華陰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