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無渡河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公無渡河原文

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
波滔天,堯咨嗟。
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
殺湍湮洪水,九州始蠶麻。
其害乃去,茫然風沙。
被發之叟狂而痴,清晨臨流欲奚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於其間,箜篌所悲竟不還。

詩詞問答

問:公無渡河的作者是誰?答:李白
問:公無渡河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公無渡河是什麼體裁?答:樂府
問:李白的名句有哪些?答:李白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黃河之水從西而來,它決開崑崙,咆哮萬里,衝擊著龍門。
堯帝曾經為幼滔天的洪水,發出過慨嘆。
大禹也為治理幼泛濫百川的沮天洪水,不顧幼兒的啼哭,毅然別家出走。
在治水的日子裡,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勤勞為公。幼才治住了洪水,使天虎人民恢復了男耕女織的太平生活。
雖然消除了水害,但是留虎了風沙的禍患。
古時有一個狂夫,他披頭散髮大清早便衝出門去,要徒步渡河。
別人只是在一旁看熱鬧,只有他的妻子前去阻止他,在後面喊著要他不要渡河,可是他偏要向河裡跳。
猛虎雖可縛,大河卻不可渡,幼位狂夫果然被水所溺,其屍首隨波逐流,漂至大海。
被那白齒如山的長鯨所吞食。
其妻彈著箜篌唱著悲歌,可惜她的丈失再也回不來了。

注釋
崑崙:崑崙山。
龍門:即龍門山,在今陝西韓城東北五十里,黃河流經其間。
理:即治理,唐人避唐高宗諱,改“治”為“理”。
窺家:大禹在外治水八年,三過家門而不入。
風沙,此句的意思是水雖不至於有滔天之禍,仍有風沙之害。
憑:徒步渡過河流。

詩文賞析

李白的這首《公無渡河》開篇就將巨筆伸向了蒼茫遼遠的往古——“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詩中以突兀驚呼之語,寫它在霎那間衝決力量和氣勢的象徵——橫亘天地的崑崙山;隨即挾著雷鳴般的“咆哮”,直撞“萬里”之外的“龍門”(今山西河津縣西北)。詩人只寥寥兩筆,就在“崑崙”、“龍門”的震盪聲中,展現了“西來”黃河的無限聲威。“波滔天,堯咨嗟”!滔天巨浪吞噬了無數生民,茫茫荒古,頓時充斥了帝堯放勛的浩然嘆息:因為詩中用的是三言短句,這嘆息之音,聽來便愈加激切。

於是,“大禹”出現了。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本可以激發詩人的許多奇思。但此節重在描述黃河,故詩中僅以“大禹理百川”四句帶過,以表現桀驁狂暴的洪水在這位英雄腳下的馴服。 然而,在“殺湍堙洪水”的近景上,詩人添了幾聲大禹之子“兒啼”,“兒啼不歸家”,寥寥五個字就使一位為公忘私、“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英雄風貌,由此躍然紙上。黃河的荒古之害從此驅除,但它的浪波在洶湧歸道之際,卻在兩岸留下了“茫然風沙”! 以上一節從荒古的河害,寫到滔天洪水的平治。 不僅展現了黃河那西“決崑崙”、東“觸龍門”的雄奇之境,更讓讀者從它 “波滔天”的歷史危害中,領略了它所獨具的狂暴肆虐之性。為下文作足了鋪墊。 而今,那白髮之叟,竟想“憑河”(涉水渡河)而渡,難道就不怕被它吞沒?

詩之後一節,正以極大的困惑,向悲劇主人公發出了呼喊:“被發之叟狂而痴,清晨臨流欲奚為?”這呼喊仿佛是“狂夫”之妻的陡然驚呼!因為詩人緊接狂夫“臨流”之後,就急速推出了那位“旁人不惜妻止之”的深情妻子。於是,全詩的情景發生了驚人的突變:在轟然震盪的浪濤聲中,詩人自身隱去了,眼前只留下了一位悲慟而歌的蓬髮婦人:“虎可搏,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水邊)。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於其間!”詩中以誇張的筆墨,痛歌狂叟的溺死浪波,終於作了巨若“ 雪山”的鯨齒冤魂。這景象是恐怖的。何況又從“援箜篌而歌” 的狂夫之妻的慟哭聲中寫來,更覺有一種天旋地轉、惻怛號泣之悲。那“公乎!公乎”的呼叫,聲聲震顫在讀者耳邊,實在令人不忍卒聽。結尾詩人陡變雙行體為單行,似乎被悲憤籠罩,無以復言,便擲筆而嘆:“箜篌所悲竟不還!”全詩就這樣結束了。黃河的裂岸濤浪卻還在洶湧,“ 狂夫”之妻的惻怛號泣還壓過浪波,在長天下迴蕩!

從詩中對黃河的描述看,它那狂暴肆虐、滔天害民之形,似乎頗有象徵意味;至於“白齒若雪山”的“長鯨”,似乎更是另有所指。倘說它是對猖獗“河北”的安史之亂的隱喻(如《北上行》一詩,即以“奔鯨夾黃河”喻安祿山之亂軍),那么“臨流”“憑河”的“披髮之叟”又喻指誰?或者這只是一首抒寫《公無渡河》“本事”的悲歌,並無其它寄寓之情? 可以肯定:古歌中“白首狂夫”的渡河故事,經過李白的再創造,帶有了更強烈的悲劇色彩。那位“狂而痴”的披髮之叟,似乎正苦苦地追求著什麼。其中未嘗沒有詩人執著追求理想的影子在中。

標籤:黃河

詩詞推薦

  • 書河上亭壁

    寇準宋代〕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檻思何長。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公無渡河原文_公無渡河的賞析_古詩文
  • 黃河行

    貢泰父〔元代〕黃河水,水闊無邊深無底,其來不知幾千里。或雲崑崙之山出西紀,元氣融結自茲始。地維崩兮天柱折,於是橫奔
  • 渡河到清河作

    王維唐代〕泛舟大河裡,積水窮天涯。天波忽開拆,郡邑千萬家。行復見城市,宛然有桑麻。回瞻舊鄉國,淼漫連雲霞。
    公無渡河原文_公無渡河的賞析_古詩文
  • 浪淘沙九首

    劉禹錫唐代〕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洛水橋邊春日斜,碧流輕淺見瓊砂。無端
  • 征人怨 / 征怨

    柳中庸唐代〕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公無渡河原文_公無渡河的賞析_古詩文
  • 拂舞詞 / 公無渡河

    溫庭筠唐代〕黃河怒浪連天來,大響谹谹如殷雷。龍伯驅風不敢上,百川噴雪高崔嵬。二十五弦何太哀,請公勿渡立裴回。下有
  • 水調歌頭·賦三門津

    元好問金代〕黃河九天上,人鬼瞰重關。長風怒卷高浪,飛灑日光寒。峻似呂梁千仞,壯似錢塘八月,直下洗塵寰。萬象入橫潰
  • 渡黃河

    范雲南北朝〕河流迅且濁,湯湯不可陵。檜楫難為榜,松舟才自勝。空庭偃舊木,荒疇余故塍。不睹行人跡,但見狐兔興。寄言
  • 水龍吟 過黃河

    許有壬元代〕濁波浩浩東傾,今來古往無終極。經天互地,滔滔流出,崑崙東北。神浪狂飆,奔騰觸裂,轟雷沃日。看中原形勝
  • 東歸晚次潼關懷古

    岑參唐代〕暮春別鄉樹,晚景低津樓。伯夷在首陽,欲往無輕舟。遂登關城望,下見洪河流。自從巨靈開,流血千萬秋。行行
    公無渡河原文_公無渡河的賞析_古詩文
  • 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

    李白唐代〕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榮光休氣紛五彩,千年一清聖人在。巨靈
  • 河廣

    佚名先秦〕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 渡黃河

    宋琬明代〕倒瀉銀河事有無,掀天濁浪只須臾。人間更有風濤險,翻說黃河是畏途。
  • 登鸛雀樓

    王之渙唐代〕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公無渡河原文_公無渡河的賞析_古詩文
  • 黃河泛舟

    羅元琦〔清代〕洪波艤楫泛中流,鳧淑鷗汀攬勝游。數點漁舟歌欸乃,詩情恍在白苹洲。
  • 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王維唐代〕與君伯氏別,又欲與君離。君行無幾日,當復隔山陂。蒼茫秦川盡,日落桃林塞。獨樹臨關門,黃河向天外。前經
  • 渡黃河

    謝榛明代〕路出大梁城,關河開曉晴。日翻龍窟動,風掃雁沙平。倚劍嗟身事,張帆快旅情。茫茫不知處,空外棹歌聲。
  • 黃河

    羅隱唐代〕莫把阿膠向此傾,此中天意固難明。解通銀漢應須曲,才出崑崙便不清。高祖誓功衣帶小,仙人占斗客槎輕。三千
    公無渡河原文_公無渡河的賞析_古詩文
  • 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

    高適唐代〕川上常極目,世情今已閒。去帆釣魚落日,征路隨長山。親友若雲霄,可望不可攀。於茲任所愜,浩蕩風波間。清
  • 黃河夜泊

    李流芳明代〕明月黃河夜,寒沙似戰場。奔流聒地響,平野到天荒。吳會書難達,燕台路正長。男兒少為客,不辨是他鄉。
    公無渡河原文_公無渡河的賞析_古詩文
公無渡河原文_公無渡河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