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鶴亭記

作者:蘇軾 朝代:宋代

放鶴亭記原文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於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於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於陂(bēi)田,或翔於雲表;暮則傃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於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詩》曰:‘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蓋其為物,清遠閒放,超然於塵埃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後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閒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於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

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宛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擊。獨終日於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屨,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餘以汝飽。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豐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記 《放鶴亭記》。

詩詞問答

問:放鶴亭記的作者是誰?答:蘇軾
問:放鶴亭記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放鶴亭記是什麼體裁?答:文言文
問:蘇軾的名句有哪些?答:蘇軾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熙寧十年的秋天,彭城發大水,雲龍山人張君的草堂,水已沒到他家門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雲龍山人搬到故居的東面。在東山的腳下,登到高處遠望去,看到一個奇特的境地。於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岡從四面合攏,隱約的像一個大環;只是在西面缺一個口,而雲龍山人的亭子,恰好對著那個缺口。春夏兩季交替的時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風雨陰晴,瞬息萬變。山人養兩隻鶴,非常溫馴而且善於飛翔。早晨就朝著西山的缺口放飛它們,任它們飛到哪裡,有時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時飛翔在萬里雲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著東山飛回來,因此給這個亭子取名叫“放鶴亭”。

郡守蘇軾,當時帶著賓客隨從,前往拜見山人,在這個亭子裡喝酒並以此為樂。給山人作揖並告訴他說:“您懂得隱居的快樂嗎?即使是面南稱尊的國君,也不能和他交換。《易》上說:‘鶴在北邊鳴叫,它的小鶴也會應和它。’《詩經》上說:‘鶴在深澤中鳴叫,聲音傳到天空。’大概鶴清淨深遠幽閒曠達,超脫世俗之外,因此《易》、《詩經》中把它比作聖人君子。不顯露自己有德行的人,親近把玩它,應該好像有益無害。但衛懿公喜歡鶴卻使他的國家滅亡。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認為造成荒唐的災禍沒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劉伶、阮籍那類人,憑藉這保全他們的真性,並聞名後世。唉,面南的君主,即使清淨深遠幽閒曠達,像鶴這樣,還不能過分享受,過分喜好就會使他的國家滅亡。而超脫世俗隱居山林的賢士,即使荒唐迷惑頹敗迷亂像飲酒的人,還不能成為禍害,更何況對鶴的喜愛呢?由此看來,君主之樂和隱士之樂是不可以同日而語的。”山人欣然笑著說:“有這樣的道理啊!”於是,寫了放鶴、招鶴之歌:

“鶴飛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飛向下看選擇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將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麼,矯健地又凌空翻飛。獨自整天在山澗峽谷中,啄食青苔踩著白石頭。”“鶴飛回吧,到東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著黃色的帽子,穿著草鞋,披著葛 * 服,彈奏著琴弦,親自耕種自食其力,剩下的東西就能餵飽你。回來啊,西山不可以久留。”

注釋
放鶴亭:位於今江蘇徐州市雲龍山上。
熙寧十年:即公元1077年。熙寧,宋神宗年號。
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北宋徐州治所所在地。
及:漫上。
扉:門。
明年:第二年。
升:登上。
作:造。
適:恰好。
晦明:昏暗和明朗。
俯仰百變:俯視仰視之間,氣象有許多變化。
旦:早晨。
縱:聽憑。
陂(bēi)田:水邊的田地。
傃(sù):向,向著,沿著。
名:給······命名。
挹(yì):通“揖”,作揖。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鶴在北坡鳴叫,小鶴與之應和(見《易經·中孚·九二》)。陰,北面。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鶴在深手攀鳴叫,聲傳於天外(語出《詩經·小雅·鶴鳴》)。
狎(xiá):親近。
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據《左傳·魯閔公二年》,衛攤公好鶴,封給鶴各種爵位,讓鶴乘車而行。狄人伐衛,衛國兵士發牢騷說:“使鶴,鶴實有祿位,余焉能哉?’’衛因此亡國。
《酒誥》:《尚書》篇名。據《尚書·康浩》序,周武王以商舊都封康叔,當地百姓皆嗜酒,所以周公以成王之命作《酒浩》以戒康叔。
《抑戒》:《抑戒》是《詩·大雅》中的篇名。相傳為衛武公所作,以刺周厲王並自戒。其中第三章:“顛覆厥德,荒湛於酒。”荒湛於酒即過度逸樂沉儷於酒。
劉伶、阮籍:皆西晉“竹林七賢”中人。皆沉醉於酒,不與世事,以全身遠害。
“翻然”二句:指鶴轉身斂翅,恍惚將要止歇。
黃冠:道士所戴之冠。
元豐元年:即1078年。元豐,宋神宗年號。

詩文賞析

這篇記有明顯的出世思想。文章指出,好鶴與縱酒這兩種嗜好,君主可以因之敗亂亡國,隱士卻可以因之怡情全真。作者想以此說明:南面為君不如隱居之樂。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鬥爭失敗後的消極情緒。正文共四段。

文章開頭,作者用直敘的方法。簡練的文筆,交待了山人遷居和建亭的原由,把人物、時間、地點、事情的經過寫得一清二楚。“升高而望,得異境焉。”是何意境,先留一個“懸念”,然後從容著筆,再述其“異”。“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四合”與“大環”,似實非實,似虛非虛;“隱然”,既狀其膝隴。又透出並非是絕對“合”與“環”的徽意。這是異境,也是美景;然而美中不足,獨缺其西。亭子正好建在這裡,豈非天工不足人巧補。或謂山人慧眼,依乎於自然。建亭的地理位置選得好,四周的風景更美。作者用一組節奏明快,語勢剛勁的排比句來描述這裡的景色,隨著季節的轉換,景物各異: * ,草木齊夭,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隨著風雨晦明的氣候變化,景色瞬息百變,寫得最文並茂,很是精美。到此為止,主要寫一個“亭”字。

第二段主要寫鶴。山人養鶴、為求其樂。“甚馴’,指早放晚歸,順從人意;“善飛”指縱其所如,時而立在田裡,時而飛上雲天。寫得文理清晰,錯落有致,“縱其所如”是隨心所欲,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明狀鶴飛,也暗喻隱士之樂。隱士愛鶴,故以鶴名其亭。緊承上文,由亭及鶴,又由鶴回到亭。文理迴環,構思巧妙,點題自然,耐人品味。

弟三段主要寫一個“樂”字。上文用描述,這一段用議論。“子之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自問自答,文意抑揚,饒有情趣,說出自己的看法,樹立了論點。接著用主客映襯的手法加以論證。“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意思是鶴在隱蔽處鳴叫,它的同類便應聲唱和。“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意思是鶴在水邊高坎上鳴叫,聲音洪亮傳得又高又遠。《詩經》、《易經》是儒家經典著作,引用來說明’‘清遠閒放”的鶴,可以比著賢人、君子,是無可非議的,具有絕對權威,增加了論證的力量。高潔祥瑞如鶴,雖貴為天子,卻愛而不敢好,否則,就會像衛懿公一樣,鬧個亡國的下場。只有隱居而且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好而無傷,獨得其樂。到此已經證明了論點,隱居之樂,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但是,作者並未就此而止,又進一步用主客映襯的寫法,用“好酒”來陪襯“好鶴”。這並非是節外生枝,繁文累贅,而是“借客形主,迴旋進退,使文情搖曳生姿”(王水照《論蘇軾散文的藝術美》)。周公是周朝的開國元勛,他為了告誡康王不要酗酒誤國,寫了《酒浩》。春秋時代的衛武公,為了警戒自己不貪杯,寫了《抑戒》這首詩。這些說明貴為帝王,不僅不能好鶴,也不能好酒。但隱逸之士的劉伶、阮籍等,雖酗酒狂放,不僅無害,而且還因此保全了自己的純真,為後世留下了美名。在主客對論之後,又作一個交錯給合的結論:“南面之君,雖清遠閒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感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鶴乎!”進一步說明了由於地位不同,為樂迥異。這從另一面歌頌了隱士之樂賽過了君王。這一段是從主到客,由客回到主,從鶴到酒,由酒回到鶴,迴環復沓,反覆論證,使文意更加深刻,文情更加流轉動人。

第四段,用放鶴、招鶴之歌,對隱士之樂加以詠嘆。既補充了前文寫放鶴、招鶴之處的簡略,又是對隱士好鶴之樂的教染。不僅如此,作者還借招鶴為名,行招仕之實。“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餘以妝飽。”這是對隱士生活的素描,流露出歌贊、羨慕的感情,“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這表面上是招鶴,實際上卻在招仕。本文的東山為隱居之廬,喻隱居。西山為鶴出所至,且與東山相反,所以西山是喻出仕為官。不可久留,是說仕途維艱,吉凶難於預料,不可迷戀,應該及早猛醒,亡途而知返。這表明了這時的蘇軾已經滋生厭倦仕途的意念,萌發了羨慕隱居之樂的情絲。

全文主要通過活潑的對答歌詠萬式與出了隱逸者信然自適的生活圖景和不為時事所囿的自由心境,表現作者對隱居之樂的神往。文中寫景形象生動,主要著筆於“鶴”,借鶴的“清遠閒放,超然於塵埃之外”表現山人超塵出世之姿。寫鶴亦是在寫人。但思想性較差,消極避世,不鼓勵人進取。

標籤:古文觀止生活

詩詞推薦

  • 雜曲歌辭邯鄲少年行

    高適適唐代〕邯鄲城南遊俠子,自矜生長邯鄲里。千場縱博家仍富,幾度報仇身不死。宅中歌笑日紛紛,門外車馬如雲屯。未知
    放鶴亭記原文_放鶴亭記的賞析_古詩文
  • 范雎說秦王

    佚名先秦〕范雎至秦,王庭迎,謂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義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請太后。今義渠之事已,寡人
  • 應科目時與人書

    韓愈唐代〕月日,愈再拜:天地之濱,大江之墳,有怪物焉,蓋非常鱗凡介之品匹儔也。其得水,變化風雨,上下於天不難也
  • 長相思令·煙霏霏

    吳淑姬宋代〕煙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從何處回?醉眼開,睡眼開,疏影橫斜安在哉?從教塞管催。
    放鶴亭記原文_放鶴亭記的賞析_古詩文
  • 浣溪沙·紅日已高三丈透

    李煜唐代〕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別殿遙聞簫鼓奏。
    放鶴亭記原文_放鶴亭記的賞析_古詩文
  • 高帝求賢詔

    班固兩漢〕蓋聞王者莫高於周文,伯者莫高於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今天下賢者智慧型,豈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
  • 鵲橋仙·華燈縱博

    陸游宋代〕華燈縱博,雕鞍馳射,誰記當年豪舉。酒徒一一取封侯,獨去作、江邊漁父。輕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斷苹洲煙雨
    放鶴亭記原文_放鶴亭記的賞析_古詩文
  • 箕子碑

    柳宗元唐代〕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難,二曰法授聖,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實具茲道以立於世,故孔子述六經之
  • 野老歌 / 山農詞

    張籍唐代〕老農家貧在山住,耕種山田三四畝。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歲暮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西江
    放鶴亭記原文_放鶴亭記的賞析_古詩文
  • 後催租行

    范成大宋代〕老父田荒秋雨里,舊時高岸今江水。傭耕猶自抱長飢,的知無力輸租米。自從鄉官新上來,黃紙放盡白紙催。賣衣
    放鶴亭記原文_放鶴亭記的賞析_古詩文
  • 思佳客·癸卯除夜

    吳文英宋代〕自唱新詞送歲華。鬢絲添得老生涯。十年舊夢無尋處,幾度新春不在家。衣懶換,酒難賒。可憐此夕看梅花。隔年
    放鶴亭記原文_放鶴亭記的賞析_古詩文
  • 酷吏列傳序

    司馬遷兩漢〕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
  • 古風·其十九

    李白唐代〕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西上 一作:西嶽)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邀我登雲
    放鶴亭記原文_放鶴亭記的賞析_古詩文
  • 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

    歐陽修宋代〕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行樂直須年少,
    放鶴亭記原文_放鶴亭記的賞析_古詩文
  • 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

    蘇軾宋代〕徐州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
  • 壽陽曲·江天暮雪

    馬致遠元代〕天將暮,雪亂舞,半梅花半飄柳絮。江上晚來堪畫處,釣魚人一蓑歸去。
    放鶴亭記原文_放鶴亭記的賞析_古詩文
  • 歸去來兮辭·並序

    陶淵明魏晉〕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
  • 望海潮·東南形勝

    柳永宋代〕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
  •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司馬遷兩漢〕正義高祖初定天下,表明有功之臣而侯之,若蕭、曹等。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
  • 小隱自題

    林逋宋代〕竹樹繞吾廬,清深趣有餘。鶴閒臨水久,蜂懶採花疏。酒病妨開卷,春陰入荷鋤。嘗憐古圖畫,多半寫樵漁。
    放鶴亭記原文_放鶴亭記的賞析_古詩文
放鶴亭記原文_放鶴亭記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