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行舟二首

作者:朱熹 朝代:宋代

水口行舟二首原文

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
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

鬱郁層巒夾岸青,春山綠水去無聲。
煙波一棹知何許?鶗鴃兩山相對鳴。

詩詞問答

問:水口行舟二首的作者是誰?答:朱熹
問:水口行舟二首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朱熹的名句有哪些?答:朱熹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昨晚我乘著一條小船航行在江上,天下起雨來,我披上蓑衣,在船上盡情瞭望。一夜來,風急浪高,我在艙中默默地思念,外面的景色究竟變得怎樣?
今天天一亮,我趕緊捲起船篷仔細觀看,原來一點沒改,那青山,那綠樹,還是鬱鬱蒼蒼。

兩岸層疊的山巒綠樹重重,一派青蒼;春天秀麗的山峰無比寂靜,綠水也靜靜地流淌。
一隻小船衝破了煙波駛去,它要駛向何方?傳來陣陣杜鵑啼鳴,在兩岸的山中迴蕩。

注釋
⑴水口:在福建邵武東南,古稱閩關,宋置水口寨。位於古田溪匯入閩江處,居水陸交通要道。
⑵扁舟:小船。雨一蓑:穿著蓑衣站在雨中。
⑶夜如何:一夜的風浪不知要造成怎樣的後果。如何,怎樣。
⑷試:嘗試。卷(juǎn):翻開。
⑸”綠樹多“一作”綠水多“
⑹層巒:重疊的山嶺。
⑺棹:划船的槳。這裡代指小船。
⑻鶗鴃:即杜鵑。在春暮始鳴,初夏而止,聲如“不如歸去”。

詩文賞析

宋代理學家的詩,往往純粹說理,陳腐可厭,用語則俚俗不堪,常被後世攻訐。朱熹的詩,雖然也講理,但經常能寄情於景,寓理於趣,清巧綿密,令人喜愛。這兩首小詩,寫乘舟在江中航行時的所見所思,第一首直書感受,富有生活理趣;第二首著意渲染山水,寄託坦蕩胸懷,都是宋人絕句的成功之作。
第一首詩,重點在表現清晨醒來時的瞬間感想。起筆從未睡前寫起。詩人乘著一隻小船,航行在江中,晚上,下起了雨,他仍然披著蓑衣,站在船頭,觀望著夜景。船兒頂風冒雨前進著,天黑,什麼也見不著了,他回到船艙睡,傾聽著外面的風浪聲,浮想聯翩。前兩句雖是直寫經過,但頗多轉折。“雨一蓑”,很鮮明地描繪出船在雨中行走時詩人的形態,大有唐張志和“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漁歌子》)及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定風波》)的瀟灑,反映出詩人隨境而安,襟懷大度。同時,詩人晚上冒雨眺望,表現出對山水的迷戀,白天的景色之美也就不言而喻了。次句寫滿江風浪,換個角度,改用揣測語氣。又以“夜如何”之“夜”與上“昨夜”之“夜”有意相重,可見詩人這時已不在船頭,已經進艙睡覺。他在艙中,耳聽風浪之聲,因而發出這樣的疑問;通過這一問,又點出入睡後風浪又加大了許多。三、四句說自己清晨醒來,趕快捲起篷窗往外看,見到兩岸景色原來和昨天一樣,依然滿目是青山綠樹。這兩句承“夜如何”而來,看似不接,實際上接得很巧。“夜如何”包蘊著很廣泛的意思,其中最主要的是:想知道這一夜的大風大雨,是否使昨天所見的秀麗景色改變了呢?所以詩接寫醒來就忙忙地卷篷要看個究竟。這樣一蓄勢,答案出來後,我們更能體會到他見到青山無恙,綠樹常青後的欣喜。這一心情,從“依舊”二字強烈地表現了出來。同時,“青山綠樹多”又遙呼首句他冒雨賞春的迷戀之感。
詩寫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常年旅行在外的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所以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從詩人對風雨的坦然及對青山綠樹經歷風雨而依舊的讚嘆,我們還可以尋繹出詩人所發揮的哲理:禁得起風吹雨打的人處變不驚,禁得起考驗的人精神不磨,勇氣常存,就如眼前的青山綠樹一樣。
第二首寫青山綠水,小舟啼鵑,是第一首的延續。詩人在上首著重表現對青山綠樹的賞鑒依戀之情,這首便從兩岸青山切入。第一句描繪山的青,峰巒重疊,生機勃勃。“鬱郁”二字寫樹,但只通過樹陰的濃郁來表達樹的茂密,避免了質直的描寫。次句承上句“層巒”而來,引出江水,表明自己是乘舟在水中航行,寫得很輕靈。“去無聲”三字很值得玩味一番。首先使人想到舟船航行在水中悄無聲息,又使人想到江水平靜地流淌,悄無聲息,還使人想到兩岸的群山密林,也都悄無聲息,詩人便被這寂靜的世界所深深地陶醉了。通過前兩句,呈現了一派和穆恬淡的世界,與第一首所寫的滿江風浪、漫天雨絲成鮮明對比,使人有置身畫中的感覺,分外賞心悅目。
下半以問句作過渡,導景入情,接得很密,轉得很穩。詩人面對著青山綠水,賞玩不盡,忽然一隻小船闖入他的視線,衝破濛濛煙水,飄然遠颺,打破了眼前的岑寂。這船引發了他的遐想,他不禁設問:那是誰的船?它要往何方?從這一問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已由對景物的熱愛,轉而羨慕起住在這裡的人,從而勾起了他的羈旅情懷。由此,詩在末尾抒情,但竭力盪開,純用景語作暗示,說兩面山中傳來了陣陣杜鵑的啼聲。這樣的表達十分含蓄,杜鵑的叫聲是“不如歸去”,他寫杜鵑啼鳴,正是寄託自己離鄉背井的愁思,但出語仍是那么的清絕,令人擊節。
全詩前後兩半的對比色彩很明顯,前兩句寫靜,山水寂寞,綠樹蔥翠;後兩句寫動,小舟衝破煙波,杜鵑應答酬和。這樣描寫景色,正隱示了詩人心情從恬靜到激動的過程,使詩不是如一般的寫景詩單獨地停留在寫景上。朱熹的詩就是如此,凡要表現一個內容,總要捎帶上一些該內容以外的東西,同時往往又不肯明白地說出來。

標籤:寫景抒情,樂觀

詩詞推薦

  • 浣溪沙·菊節

    蘇軾宋代〕縹緲危樓紫翠間,良辰樂事古難全。感時懷舊獨悽然。璧月瓊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不知來歲與誰看。
    水口行舟二首原文_水口行舟二首的賞析_古詩文
  • 春日

    張耒宋代〕如絲苣甲飣春盤,韭葉金黃雪未乾。旅飯二年無此味,故園千里幾時還。異方時節三巵酒,殘歲風煙一慘顏。曾奉
  • 石鐘山記

    蘇軾宋代〕《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
  • 喜見外弟又言別

    李益唐代〕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鍾。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水口行舟二首原文_水口行舟二首的賞析_古詩文
  • 菩薩蠻·夜來皓月才當午

    溫庭筠唐代〕夜來皓月才當午,重簾悄悄無人語。深處麝煙長,臥時留薄妝。當年還自惜,往事那堪憶。花露月明殘,錦衾知曉
    水口行舟二首原文_水口行舟二首的賞析_古詩文
  • 採桑子(一名醜奴兒、羅敷媚、羅敷艷歌)

    李煜唐代〕轆轤金井梧桐晚,幾樹驚秋。晝雨如愁,百尺蝦須上玉鉤。瓊窗春斷雙蛾皺,回首邊頭。欲寄鱗游,九曲寒波不溯
    水口行舟二首原文_水口行舟二首的賞析_古詩文
  • 感春五首

    韓愈唐代〕辛夷高花最先開,青天露坐始此回。已呼孺人戛鳴瑟,更遣稚子傳清杯。選壯軍興不為用,坐狂朝論無由陪。如今
  • 朝中措·蜀弦秦柱不關情

    納蘭性德清代〕蜀弦秦柱不關情,盡日掩雲屏。已惜輕翎退粉,更嫌弱絮為萍。東風多事,余寒吹散,烘暖微酲。看盡一簾紅雨,
    水口行舟二首原文_水口行舟二首的賞析_古詩文
  • 遺愛寺

    白居易唐代〕弄石臨溪坐,尋花繞寺行。時時聞鳥語,處處是泉聲。
    水口行舟二首原文_水口行舟二首的賞析_古詩文
  • 客中行 / 客中作

    李白唐代〕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水口行舟二首原文_水口行舟二首的賞析_古詩文
  • 岳陽樓

    元稹唐代〕岳陽樓上日銜窗,影到深潭赤玉幢。悵望殘春萬般意,滿欞湖水入西江。
  • 木蘭花令·梧桐葉上三更雨

    蘇軾宋代〕梧桐葉上三更雨。驚破夢魂無覓處。夜涼枕簟已知秋,更聽寒蛩促機杼。夢中歷歷來時路。猶在江亭醉歌舞。尊前
  • 夜(一作秋夜客舍)

    杜甫唐代〕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獨夜旅魂驚。疏燈自照孤帆宿,新月猶懸雙杵鳴。南菊再逢人臥病,北書不至雁無情。步蟾
    水口行舟二首原文_水口行舟二首的賞析_古詩文
  • 及第後寄長安故人

    杜牧唐代〕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秦地少年多辦酒,已將春色入關來。
    水口行舟二首原文_水口行舟二首的賞析_古詩文
  • 金陵歌,送別范宣

    李白唐代〕石頭巉岩如虎踞,凌波欲過滄江去。鐘山龍盤走勢來,秀色橫分歷陽樹。四十餘帝三百秋,功名事跡隨東流。白馬
  • 夜宿山寺

    李白唐代〕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水口行舟二首原文_水口行舟二首的賞析_古詩文
  • 漢宮春·立春日

    辛棄疾宋代〕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 無端風雨,未肯收盡余寒。 年是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 渾未辦黃柑
    水口行舟二首原文_水口行舟二首的賞析_古詩文
  • 度關山

    曹操魏晉〕天地間,人為貴。立君牧民,為之軌則。車轍馬跡,經緯四極。黜陟幽明,黎庶繁息。於鑠賢聖,總統邦域。封建
  • 卜運算元

    趙長卿宋代〕十載仰高明,一見心相許。來日孤舟西水門。風飽征帆腹。後夜起相思,明月清江曲。若見秋風寒雁來,能寄音書
    水口行舟二首原文_水口行舟二首的賞析_古詩文
  • 東魯門泛舟其一

    李白唐代〕日落沙明天倒開,波搖石動水縈迴。輕舟泛月尋溪轉,疑是山陰雪後來。
    水口行舟二首原文_水口行舟二首的賞析_古詩文
水口行舟二首原文_水口行舟二首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