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

作者:陳亮 朝代:宋代

原文

離亂從頭說。愛吾民、金繒不愛,蔓藤累葛。壯氣盡消人脆好,冠蓋陰山觀雪。虧殺我、一星星發。涕出女吳成倒轉,問魯為齊弱何年月。丘也幸,由之瑟。
斬新換出旗麾別。把當時、一椿大義,拆開收合。據地一呼吾往矣,萬里搖肢動骨。這話霸、又成痴絕。天地洪爐誰扇鞲,算於中、安得長堅鐵。淝水破,關東裂。

詩詞問答

問:《賀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的作者是誰?答:陳亮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陳亮的名句有哪些?答:陳亮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天下為什麼如此離亂不息,我們還是從頭開始說吧。 病根就在於那種說愛百姓而不惜錢帛財貨的冠冕堂皇的無恥叛賣,這樣一來,治絲愈棼,情況就越發糟糕,糾纏不清了。人的臉色雖然越發脆嫩好看了,但奮發有為的壯氣卻消磨殆盡了。出使金國溝使臣雖然儀仗盛美,但無所成事,唯知藉機去陰山觀賞雪景。自己盼望恢復,連頭髮都等白了。南宋向金國求和的現象是反常的,試問你宋朝因金的興起而轉弱的這種尷尬局面,到底何年何月才得改變?孔門有仲由這樣的雄壯瑟音,實在是孔丘的榮幸。
我們現在應該打出完全不同的嶄新的抗戰旗幟來。把鵝湖之會時我們所商議的那樁大義反反覆覆地廣予宣傳闡述。只要我們據地振臂一呼,那么就會八方回響,奮起抗金的戰鬥呼聲震撼山河大地。可是這些卻反成了人家笑為痴狂的話柄。國中無入主率、謀劃恢復中原的宏業,猶如洪爐無入扇鞴‘樣。想此中哪能有永遠不化的頑鐵。金國並非永遠堅如鐵板一塊。只要君振臣勵,上下齊心,努力共事恢復,那么就會有敵軍破敗,飢地分裂的大勝一日。

注釋
賀新郎:詞牌名,原名《賀新涼》,又名《金縷曲》等,雙調一百十六字,上下片各十句六仄韻。
離亂:由於金統治者發動戰事,致使人民轉輾流離。
繒(zēng):絲織品。累(lěi):纏繞牽連。
冠蓋:本指冠服和車蓋,這裡借指南宋使臣。陰山:今蒙古、寧夏一帶。泛指中原群山。
虧殺:辜負。辜負了我頭上星星白髮。意謂盼望北伐把我頭髮都等白了。
涕出女吳:春秋時,齊君怕吳國來攻打而流著淚把女兒嫁到吳國,希望吳國不要出兵。女吳:把女兒嫁給吳國,女是動詞。成倒轉:齊國本來強於吳國,所以這樣說。這句說南宋向金國求和的現象是反常的。
丘:孔丘。由:仲由,字子路,孔子學生,性剛勇,彈起瑟來有“殺伐之聲”。
斬新:同嶄新。旗麾:旗幟。別:別樹一幟。
一樁:一件。大義:指抗金這一正義事業。
拆開收合:比喻反覆的加以說明。
搖肢動骨:大顯身手。
話霸:話柄。痴絕:極端的痴心妄想。
扇:拉動。鞴(bèi):煉鐵風皮囊。
淝水破:指前秦苻堅於三八三年被東晉大敗於淝水。

詩文賞析

上片是回顧宋朝屈辱的歷史。也許作者出於對前首詞所提及的“後死無仇可雪”問題的擔憂,這首詞開頭第一句“離亂從頭說”似乎就有意提出人們早已忘卻的往事,以引起回憶。“愛吾民、金繒不愛,蔓藤累葛”是追述自宋初以來長期的恥辱外交。早在北宋第三代皇帝真宗趙恆時,便以“澶淵之盟”向遼國歲贈白銀十萬兩,絹繒二十萬匹,換取中原的暫時和平,首開有宋以來向外族納貢的先例。其子仁宗趙禎時,向遼國歲貢銀絹又各增十萬兩、匹。此後,遼亡金興,北宋朝廷又轉而向金納貢,數額有增無減。但是,這種作法不僅沒有換來“和平”,反而更引起對方的覬覦,得寸進尺。於是河洛盡失,而宋室乃不得不南渡,以求苟安。最令人吃驚的是,南宋統治者竟至把屈辱說成是愛民。如仁宗所宣稱的:“朕所愛者,土宇生民爾,斯物(指銀繒)非所惜也。”(見魏泰《東軒筆錄》)真是以罪為功,恬不知恥!陳亮在這裡說:“愛吾民、金繒不愛”,即刺此事。雖然作品並未羅列上述史實,只用“蔓藤累葛”四字,已足將百餘年來宋室歷次喪權辱國、妄冀苟安的罪責揭露無遺。

下一句“壯氣盡消人脆好”進而再揭露統治者多年來在“愛吾民、金繒不愛”的幌子掩護下推行投降政策所造成的惡果。就全局來看,南宋形勢是“壯氣盡消人脆好”,以這樣溫順脆弱銷爍殆盡的民氣、士氣,去對付對方的進逼,其結果就只有“冠蓋陰山觀雪”——珠冠華蓋的堂堂漢使到金廷求和。可是,他們的交涉不能取得任何勝利,惟有陪侍金主出獵陰山,觀賞北國雪景而已。作者想到這裡,不禁感嘆道:“虧殺我、一星星發!”痛惜自己把頭髮都等白了,等到的竟是如此恥辱的現實。下面再借用歷史故事來批判現實:春秋時,中原大國齊的國君景公畏懼處於南夷之地的吳國,只有流涕送女與之和親;還有魯國也曾因遭受強齊欺凌而不予反抗,遂日衰一日。往事可鑑,對照今日宋朝屈服於金,甘受凌辱而不加抵抗這一違反常理的怪事,後果如何,不問而知。這裡所謂“問”,並非有疑而問,乃是用肯定語調發出的譴責和質問。

寫到此,話題和情緒同時一變,以重新振作之態,寫出‘丘也幸,由之瑟’六字。《論語·述而》載有孔子語:“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又,孔子的學生子路彈瑟發勇武之音,被認為是不合雅、頌,孔子曾說:“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論語·先進》)作者各取此二語中的前三字為句,表達了這樣的意思:今日幸有如吾二人這樣堅毅的志士,雖舉國均以舉兵北伐為過,但我倆迄今堅持不懈。以此結束了上片,並為下片定下基調。乍一看,這兩句話來得突兀,似乎顯得生硬,其實不然。這是陳亮一貫的詞風。他好為“硬語盤空”,這種風格,恐怕與他在南宋那一片黑暗之中努力煥發起鬥爭到底的精神密切相關。

下片是寫構想中的救國行動。《新唐書·李光弼傳》曾記大將李光弼代郭子儀統兵之事,云:“其代子儀朔方也,營壘、士卒、麾幟無所更,而光弼一號令之,氣色乃益精明。”辛棄疾早年曾建立過有名的“飛虎軍”,金人為之震懾。作者構想,若由棄疾帶兵,定會出現“斬(嶄)新換出旗麾別”的新局面。

這種構想,也許早在上饒鵝湖之會時二人就商議過,因此,這裡所謂“把當時、一樁大義,拆開收合”,可能就指的是這件事。“拆開收合”,即解剖分析。基於此,“據地一呼吾往矣,萬里撲肢動骨”便是作者想像投奔這支抗金新軍後大顯身手的興奮情景。因留戀鵝湖之會、嚮往二人共同描繪的理想圖景而產生上述構想,這是很自然的。繼而,語勢卻忽然一落千丈,接一句“這話霸(即話柄)、只成痴絕”,明說這一切只不過是幻想。這種語氣的跌宕起伏,恰恰說明作者情緒大起大落。他雖然殘酷地宣告自己幻想的破滅,卻又極其冷靜地指出了真實。“只成痴絕”四字雖然飽含作者的失望和痛苦,卻又是他理智的反映。“天地洪爐誰扇鞴?算於中、安得長堅鐵!”是發自幻滅之後的感嘆。他有感於《莊子·大宗師》中所謂天地是大熔爐的說法,想到人生猶如鐵在洪爐之中,扇鞴(鼓風吹火的皮袋)鼓風,火力頓熾,頃刻即將消熔。

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之勢。不過,作者的這種幻滅感,卻又並非對理想產生了什麼懷疑和失望,而是深為人生有限而感到惋惜。但他又不是單純留戀人生,而是深憾於不能親見理想的實現。關於這點,在結尾的“淝水破,關東裂”二句中可以得到印證。這裡,作者再一次用了他在《念奴嬌·登多景樓》一詞中已用過的謝安於淝水之戰中大破苻秦八十萬大軍入犯的典故,但這不是雷同,正說明這個對歷史了如指掌的愛國志士對英雄業績的嚮往和對勝利的憧憬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忘懷的。他的這些話是說給好友辛棄疾聽的,自然不是只談他自己的志氣與渴望,而是表達了他們兩人共同的心聲。

標籤:抒情憤懣

詩詞推薦

  • 折桂令·問秦淮

    孔尚任清代〕問秦淮舊日窗寮,破紙迎風,壞檻當潮,目斷魂消。當年粉黛,何處笙簫?罷燈船端陽不鬧,收酒旗重九無聊。白
    賀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原文_賀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的賞析_古詩文
  • 蝶戀花·出塞

    納蘭性德清代〕今古河山無定據。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
    賀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原文_賀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的賞析_古詩文
  • 念奴嬌·春雪詠蘭

    陳子龍明代〕問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龍山飛雪?解佩凌波人不見,漫說芷珠宮闕。楚殿煙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
  • 重別薛華

    王勃唐代〕明月沉珠浦,秋風濯錦川。樓台臨絕岸,洲渚亘長天。旅泊成千里,棲遑共百年。窮途唯有淚,還望獨潸然。
  • 秋下荊門

    李白唐代〕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
    賀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原文_賀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的賞析_古詩文
  • 天淨沙·為董針姑作

    呂止庵〔元代〕玉纖屈損春蔥,遠山壓損眉峰。早是閒愁萬種。忽聽得賣花聲送,繡針兒不待穿絨。
    賀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原文_賀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的賞析_古詩文
  • 自金山放船至焦山

    蘇軾宋代〕金山樓觀何眈眈,撞鐘擊鼓聞淮南。焦山何有有修竹,採薪汲水僧兩三。雲霾浪打人跡絕,時有沙戶祈春蠶。我來
  • 清平樂·博山道中即事

    辛棄疾宋代〕柳邊飛鞚,露濕征衣重。宿鷺窺沙孤影動,應有魚蝦入夢。一川淡月疏星,浣紗人影娉婷。笑背行人歸去,門前稚
  • 入黃溪聞猿(溪在永州)

    柳宗元唐代〕溪路千里曲,哀猿何處鳴。孤臣淚已盡,虛作斷腸聲。
    賀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原文_賀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的賞析_古詩文
  • 【雙調】慶東原

    白樸元代〕忘憂草,含笑花,勸君聞早冠宜掛。那裡也能言陸賈,那裡也良謀子牙,那裡也豪氣張華?千古是非心,一夕漁樵
  • 紅蕉

    柳宗元唐代〕晚英值窮節,綠潤含朱光。以茲正陽色,窈窕凌清霜。遠物世所重,旅人心獨傷。回暉眺林際,摵摵無遺芳。
  • 千秋歲·數聲鶗鴂

    張先宋代〕數聲鶗鴂,又報芳菲歇。惜春更把殘紅折。雨輕風色暴,梅子青時節。永豐柳,無人盡日飛花雪。(飛花雪 一作
  • 登太白峰

    李白唐代〕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願乘泠風去,直出浮雲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一別
    賀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原文_賀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的賞析_古詩文
  • 括酹江月

    林正大宋代〕泛舟赤壁,正風徐波靜,舉尊屬客。渺渺予懷天一望,萬頃憑虛獨立。桂槳空明,洞簫聲徹,怨慕還悽惻。星稀月
  • 山鬼謠·問何年

    辛棄疾宋代〕雨岩有石,狀怪甚,取《離騷》《九歌》,名曰“山鬼”,因賦《摸魚兒》,改今名。問何年、此山來此?西風落
  • 踏莎行·細草愁煙

    晏殊宋代〕細草愁煙,幽花怯露。憑闌總是銷魂處。日高深院靜無人,時時海燕雙飛去。帶緩羅衣,香殘蕙炷。天長不禁迢迢
    賀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原文_賀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的賞析_古詩文
  • 登快閣

    黃庭堅宋代〕痴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萬里
    賀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原文_賀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的賞析_古詩文
  • 東城高且長

    佚名兩漢〕東城高且長,逶迤自相屬。迴風動地起,秋草萋已綠。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速!晨風懷苦心,蟋蟀傷侷促。蕩滌
  • 虞美人·小梅枝上東君信

    晏幾道宋代〕小梅枝上東君信。雪後花期近。南枝開盡北枝開。長被隴頭遊子、寄春來。年年衣袖年年淚。總為今朝意。問誰同
    賀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原文_賀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的賞析_古詩文
  • 魯連台

    屈大均清代〕一笑無秦帝,飄然向海東。誰能排大難?不屑計奇功。古戍三秋雁,高台萬木風。從來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賀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原文_賀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的賞析_古詩文
賀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原文_賀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