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下荊門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秋下荊門原文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

詩詞問答

問:秋下荊門的作者是誰?答:李白
問:秋下荊門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秋下荊門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李白的名句有哪些?答:李白名句大全

李白秋下荊門書法欣賞

李白秋下荊門書法作品欣賞
秋下荊門書法作品

譯文和注釋

譯文
荊門山秋來霜降,樹葉零落眼前空;秋風也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此次離家遠行不是為了口舌之貪,而是為了遊覽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這個地方。

注釋
荊門:山名,位於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空:指樹枝葉落已盡。
布帆無恙:運用《晉書·顧愷之傳》的典故:顧愷之從他上司荊州刺史殷仲堪那裡借到布帆,駛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風,他寫信給殷仲堪,說:“行人安穩,布帆無恙。”此處表示旅途平安。
鱸魚鱠:運用《世說新語·識鑒》的典故:西晉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時,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菰菜、鱸魚鱠的美味,遂辭官回鄉。
剡中:指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帶。《廣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災。”

詩文賞析

荊門山戰國時為楚國的西方門戶,乘船東下過荊門,就意味著告別了巴山蜀水。這首詩寫於詩人第一次出蜀遠遊時。對錦繡前程的憧憬,對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戰勝了對峨眉山月的依戀,去熱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來。詩中洋溢著積極而浪漫的熱情。

第一句是寫景,同時點出題中的“秋”和“荊門”。荊門山原是林木森森,綠葉滿山,然而詩人到來時,卻是秋來霜下,木葉零落,眼前一空。由於山空,江面也顯得更為開闊。這個“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繪出山明水淨、天地清肅的景象,寥廓高朗,而無蕭瑟衰颯之感。

第二句“布帆無恙掛秋風”,承上句“江”字,並暗點題中“下”字。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為荊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參軍,曾告假乘舟東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給他,途中遇大風,顧愷之寫信給殷仲堪說:“行人安穩,布帆無恙。”這裡借用了“布帆無恙”這一典故,不僅說明詩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風順、天助人願的意味。這種秋風萬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動地寫出了詩人無比樂觀欣慰的心情。

前人有詩:“張翰江東去,正值秋風時。”這首詩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風”連及而來的。據說西晉時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而想到故鄉的蓴羹、鱸魚鱠,說:“人生貴得適志耳,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於是回到了故鄉。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著長江下游駛行,這便使他聯想到張翰的故事,不過他聲明“此行不為鱸魚鱠”,此行目的與張翰不同,他自己是遠離家鄉。這樣反跌一筆,不但使詩變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愛名山入剡中”。剡中,今浙江嵊州,境內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與上一句中“不為”相呼應,兩句緊相連貫,增強了感 * 彩。

古人曾說過:“詩人之言,不足為實也。”那意思大概就是說詩具有凝鍊、概括、誇張、含蓄等特色,詩中語言的含意,往往不能就字面講“實”、講死,所以說寫詩的人也應該“不以辭害意”。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如果只理解為詩人在表白“此行”的目的,不是為了吳地的美味佳肴,而是要去欣賞剡中的名山,那就未免太表面了,太“實”了。李白“入剡中”,是若干年以後的事。讀者要知道它的含意到底是什麼,還得回到詩的第三句。從張翰所說的話來看,張翰是把“名爵”與“鱸魚鱠”對立起來,放棄前一個,而選後一個;而李白對後者的態度很明朗——“此行不為鱸魚鱠”。至於對前者,詩人沒有明說。可是,“秋下荊門”以後的所言,所行,就把這個問題說得很清楚了。第一,“此行”並沒有“入剡中”,而是週遊在江漢一帶,尋找機會,以求仕進;第二,他還明白地聲稱:“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上安州裴長史書》)他還希求“奮其智慧型,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這種建功立業的宏願,積極用世的精神,和張翰的態度恰恰相反。所以詩人此時對“名爵”和“鱸魚鱠”都是一反張翰的意思,只不過在詩中說一半留一半罷了。當然,這也是“適志”,是辭親遠遊、建功立業的“志”。詩的第四句說,飽覽紹興的名山佳水,也是詩人所嚮往的。這種興趣,早在他出蜀之前就已經表露出來了,不過聯繫上一句來看,就不能僅僅局限於此了。自視不凡的李白,是不想通過當時一般文人所走的科舉道路去獲取功名的,而是要選擇另一條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徑,那便是遊歷,任俠,隱居名山,求仙學道,結交名流,樹立聲譽,以期達到目標。所以這裡的“自愛名山入剡中”,無非是在標榜詩人自己那種高人雅士的格調,無非是那種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的一種藝術概括。這種樂觀浪漫、豪爽開朗、昂揚奮發的精神,生動地表現了詩人的個性,以及盛唐時代的精神風貌。

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也頗有特色。全詩雖四句,但寫景、敘事、議論各具形象,集中地抒發了詩人年輕時“仗劍去國”的熱情,筆勢變幻靈活,而又自然渾成。四句詩中連用了兩個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跡,或反用而有新意,使讀者讀來沒有凝滯堆砌之感,達到了推陳出新、語如己出、活潑自然的境界。

標籤:抒情

詩詞推薦

  • 楊柳枝詞九首·其一

    劉禹錫唐代〕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
    秋下荊門原文_秋下荊門的賞析_古詩文
  • 兩同心·巍巍劍外

    杜安世宋代〕巍巍劍外,寒霜覆林枝。望衰柳、尚色依依。暮天靜、雁陣高飛。入碧雲際。江山秋色,遣客心悲。蜀道ε嶮行遲
  • 七里瀨

    謝靈運南北朝〕羈心積秋晨,晨積展游眺。孤客傷逝湍,徒旅苦奔峭。石淺水潺湲,日落山照曜。荒林紛沃若,哀禽相叫嘯。遭物
  • 齊天樂·蟬

    王沂孫宋代〕一襟余恨宮魂斷,年年翠陰庭樹。乍咽涼柯,還移暗葉,重把離愁深訴。西窗過雨。怪瑤佩流空,玉箏調柱。鏡暗
    秋下荊門原文_秋下荊門的賞析_古詩文
  • 秋蓮

    劉因元代〕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誰通?不堪翠減紅銷際,更在江清月冷中。擬欲青房全晚節,豈知白露已秋風。盛衰
    秋下荊門原文_秋下荊門的賞析_古詩文
  • 望海潮·東南形勝

    柳永宋代〕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
  • 菩薩蠻·黃雲紫塞三千里

    納蘭性德清代〕黃雲紫塞三千里,女牆西畔啼烏起。落日萬山寒,蕭蕭獵馬還。笳聲聽不得,入夜空城黑。秋夢不歸家,殘燈落碎
    秋下荊門原文_秋下荊門的賞析_古詩文
  • 早發

    羅鄴唐代〕一點燈殘魯酒醒,已攜孤劍事離程。愁看飛雪聞雞唱,獨向長空背雁行。白草近關微有路,濁河連底凍無聲。此中
  • 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

    柳宗元唐代〕宦情羈思共淒淒,春半如秋意轉迷。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
    秋下荊門原文_秋下荊門的賞析_古詩文
  • 採桑子·桃花羞作無情

    納蘭性德清代〕桃花羞作無情死,感激東風。吹落嬌紅,飛入閒窗伴懊儂。誰憐辛苦東陽瘦,也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處
    秋下荊門原文_秋下荊門的賞析_古詩文
  • 鳳棲梧·衰柳疏疏苔滿地

    王庭筠宋代〕衰柳疏疏苔滿地。十二闌乾,故國三千里。南去北來人老矣。短亭依舊殘陽里。紫蟹黃柑真解事。似倩西風、勸我
    秋下荊門原文_秋下荊門的賞析_古詩文
  • 贈別二首之一

    杜牧唐代〕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 六州歌頭·東風著意

    韓元吉宋代〕東風著意。先上小桃枝。紅粉膩。嬌如醉。倚朱扉。記年時。隱映新妝,面臨水岸。春將半。雲日暖。斜橋轉。夾
    秋下荊門原文_秋下荊門的賞析_古詩文
  • 湘南即事

    戴叔倫唐代〕盧橘花開楓葉衰,出門何處望京師。沅湘日夜東流去,不為愁人住少時。
    秋下荊門原文_秋下荊門的賞析_古詩文
  • 靈隱寺月夜

    厲鶚清代〕夜寒香界白,澗曲寺門通。月在眾峰頂,泉流亂葉中。一燈群動息,孤磬四天空。歸路畏逢虎,況聞岩下風。
  • 浣溪沙(重九舊韻)

    蘇軾宋代〕白雪清詞出坐間。愛君才器兩俱全。異鄉風景卻依然。可恨相逢能幾日,不知重會是何年。茱萸仔細更重看。
  • 小重山·幾點疏雅謄柳

    張景祁清代〕幾點疏雅謄柳條。江南菸草綠,夢迢迢。十年舊約斷瓊簫。西樓下,何處玉驄驕?酒醒又今宵。畫屏殘月上,篆香
  • 玉樓春·洛陽正值芳菲

    歐陽修宋代〕洛陽正值芳菲節,穠艷清香相間發。遊絲有意苦相縈,垂柳無端爭贈別。杏花紅處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
  • 【雙調】慶東原

    白樸元代〕忘憂草,含笑花,勸君聞早冠宜掛。那裡也能言陸賈,那裡也良謀子牙,那裡也豪氣張華?千古是非心,一夕漁樵
  • 相和歌辭。白頭吟二首

    李白唐代〕錦水東北流,波盪雙鴛鴦。雄巢漢宮樹,雌弄秦草芳。寧同萬死碎綺翼,不忍雲間兩分張。此時阿嬌正嬌妒,獨坐
    秋下荊門原文_秋下荊門的賞析_古詩文
秋下荊門原文_秋下荊門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