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作者:韓愈 朝代:唐代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原文

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夫冀北馬多天下。伯樂雖善知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謂空,非無馬也,無良馬也。伯樂知馬,遇其良,輒取之,群無留良焉。苟無良,雖謂無馬,不為虛語矣。”

東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溫生。大夫烏公,以鈇鉞鎮河陽之三月,以石生為才,以禮為羅,羅而致之幕下。未數月也,以溫生為才,於是以石生為媒,以禮為羅,又羅而致之幕下。東都雖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執事,與吾輩二縣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處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處者,誰與嬉遊?小子後生,於何考德而問業焉?縉紳之東西行過是都者,無所禮於其廬。若是而稱曰:“大夫烏公一鎮河陽,而東都處士之廬無人焉。”豈不可也?

夫南面而聽天下,其所託重而恃力者,惟相與將耳。相為天子得人於朝廷,將為天子得文武士於幕下,求內外無治,不可得也。愈縻於茲,不能自引去,資二生以待老。今皆為有力者奪之,其何能無介然於懷邪?生既至,拜公于軍門,其為吾以前所稱,為天下賀;以後所稱,為吾致私怨於盡取也。留守相公首為四韻詩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詩詞問答

問: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的作者是誰?答:韓愈
問: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是什麼體裁?答:文言文
問:韓愈的名句有哪些?答:韓愈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伯樂一走過冀北的郊野,馬群就空了。那冀北的馬在天下是最多的,伯樂雖然善於相馬,又怎么能夠使馬群為之一空呢?解釋的人說:“我所說的空,不是沒有馬,是沒有好馬。伯樂識馬,遇到好馬就把它挑了去,馬群中沒有留下好馬了.假如沒有好馬了。即使說沒有馬,也不是虛誇的話。”

東都洛陽,本來是士大夫的冀北,懷有才能,深深隱居而不願為官換取俸祿的人,洛水北岸的叫石生,洛水南岸的叫溫生。大夫烏公,憑著天子賜給的斧月鎮守河陽的第三個月,認為石生是人才,以禮為工具,將他羅致到幕府之下。沒有幾個月的工夫,又認為溫生是人才,於是讓石生作介紹人,以禮為工具,又將溫生羅致到幕府之下。縱然東都確實有很多才能出眾的人,早晨挑走一人,選拔其中最優秀的,晚上挑走一人,選拔其中最優秀的,那么從東都留守,河南府尹,到各部門的主管官員,以及我們兩縣的大夫,政事有不順利之處,事情有疑惑不解之處,又到哪裡去諮詢從而妥善處理呢?士大夫辭去官位而閒居里巷的人,同誰去交遊呢?年輕的後輩,到哪裡去考察道德,詢問學業呢?東西往來,經過東都的官員,也不能在他們的居處以禮儀拜訪他們了.人們以這樣的情況而稱讚說:“大夫烏公一鎮守河陽,東部處士的茅廬中竟沒有人了!”難道不可以嗎?

天子治理天下,他所託重和依靠的人,只是宰相和將軍罷了。宰相在朝廷為天子求賢人,將軍在幕府為天子求得謀士和武將,這樣,構想內外得不到治理,是不可能的了。我羈留此地,不能自己退而離去,想靠石生,溫生的幫助直到告老歸去。現在他們都被有權力的人奪去了,我怎么能不耿耿於懷呢?溫生到了那裡之後,在軍門拜見烏公時,請以我前面說的關於宰相將軍選拔人才的話,替天下道賀;請把我後面說的關於把我對他選盡東都賢人的私怨告訴他。

注釋
⑴伯樂:傳說是春秋中期秦穆公時人,以善相馬著稱。冀:冀州的北部,今河北、山西一帶地方,相傳冀州出產良馬。
⑵東都:指洛陽。唐代首都長安,以洛陽為東都。
⑶洛:洛河。
⑷石生:名洪,字潔川,洛陽人。
⑸溫生:即溫造,字簡輿,曾隱居王屋山及洛陽,後官至禮部尚書。
⑹烏公:烏重胤,元和五年(810年)任河陽軍節度使、御史大夫。參閱前選《送石處士序》。
⑺鈇鉞:同“斧鉞”,本是古代的兩種兵器,後成為刑罰、殺戮之權的標誌。此處指節度使的身份。
⑻羅:羅網,此處用來比喻招聘賢士的手段。
⑼幕下:即幕府中。軍隊出征,施用帳幕,為此古代將帥的官署叫“幕府”。
⑽媒:中介。
⑾尤:特異的、突出的。
⑿河南尹:河南府的長官。
⒀百司之執事:婉指百官。司:官署。
⒁二縣:指東都城下的洛陽縣,河南縣,當時韓愈任河南縣令,所以稱“吾輩二縣之大夫”。
⒂縉紳:也作“捂紳”。古代官員插笏於紳帶間,此處指官員。
⒃禮:此處指謁見,拜訪。
⒄南面:此處指皇帝。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故皇帝見群臣時面向南而坐。 
⒅縻:系住,這裡指束縛,羈留。
⒆引去:引退,辭去。
⒇介然:耿耿於心。
(21)後所稱:指石生,溫生被選走,使河南人才空虛。
(22)留守相公:當指東都留守鄭餘慶。相公,指宰相。
(23)四韻:舊體詩一般為隔句押韻,四韻為八句。

詩文賞析

儘管此文與《送石處士序》為姐妹篇,事件與人物均相關涉,然而在寫法上卻有所變化,所以有相得益彰之美。例如前文體勢自然,而本文則頗有造奇的文勢。文章開頭的一段譬喻,說“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用來比喻“大夫烏公一鎮河陽,而東都處士之廬無人焉”。但卻不緊接著說出來,而是先論述“馬群遂空”的原因來比喻烏公搜羅東都賢士的情況。作者在文中既設奇喻,又在正文中反覆議論以求其合,顯得煞有介事,將本是韓愈個人的一個想法寫成似顛撲不破的真理。為此,論其章法,該文比《送石處士序》那篇文章要顯得曲折離奇。此外,該篇的立意要比前一篇單純一些,無非是變著法兒讚揚溫、石二人。以伯樂喻烏公,是為了讚揚溫、石;極說溫、石一去,東都政府和士群無所依恃,也是為了讚揚溫、石。看來似乎說得過分了,但作者更深一層的意思,是在強調人才的可貴,提醒朝廷要高度重視人才。

該文與《馬說》同是宣揚重用人才的文章。然而寫法自有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匠心獨運,用“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比喻“大烏公一鎮河陽,而東都處士之廬無人”,讚頌烏重胤慧眼識賢、善於薦拔人才;又用“私怨於盡取”反襯烏公“為天子得文武士於幕下”的難得可貴,石處士和溫處士隱居在洛陽一帶,韓愈與他們的關係密切,都是好朋友。石處士因大義而徵召,溫處士也因大義應聘出仕。這篇文章就是在送溫處士時寫的。文章讚揚了溫處士出眾的才能和烏大夫善於識人、用人的德才,作者惜別了兩個老朋友,心裡難過。但更希望人盡其才,他們都能得到任用,表達了為朝廷得到人才而欣慰以及自己失友的惋惜心情。

文章用比喻與反襯,從“空”字引出“怨”字,而這“怨”比正面的“頌”烏公識才更具有力量。所以,本文筆法巧妙,渲染得當。

標籤:古文觀止讚美

詩詞推薦

  • 瘞旅文

    王守仁明代〕維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雲自京來者,不知其名氏,攜一子一仆,將之任,過龍場,投宿土苗家。予從籬落間
  • 段太尉逸事狀

    柳宗元唐代〕太尉始為涇州刺史時,汾陽王以副元帥居蒲。王子晞為尚書,領行營節度使,寓軍邠州,縱士卒無賴。邠人偷嗜暴
  • 後十九日復上宰相書

    韓愈唐代〕二月十六日,前鄉貢進士韓愈,謹再拜言相公閣下:  向上書及所著文後,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恐懼不敢
  • 書洛陽名園記後

    李格非宋代〕洛陽處天下之中,挾崤澠之阻,當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走集,蓋四方必爭之地也。天下當無事則已,有事,則洛
  • 諱辯

    韓愈唐代〕愈與李賀書,勸賀舉進士。賀舉進士有名,與賀爭名者毀之,曰賀父名晉肅,賀不舉進士為是,勸之舉者為非。聽
  • 吳山圖記

    歸有光明代〕吳、長洲二縣,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諸山,皆在吳縣。其最高者,穹窿、陽山、鄧尉、西脊、銅井。而靈
  • 游溧陽北湖亭望瓦屋山懷古贈同旅 / 贈孟浩然

    李白唐代〕朝登北湖亭,遙望瓦屋山。天清白露下,始覺秋風還。遊子托主人,仰觀眉睫間。目色送飛鴻,邈然不可攀。長吁
  • 更漏子 送孫巨源

    蘇軾宋代〕水涵空,山照市。西漢二疏鄉里。新白髮,舊黃金。故人恩意深。海東頭,山盡處。自古客槎來去。槎有信,赴秋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原文_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的賞析_古詩文
  • 袁州州學記

    李覯宋代〕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詔州縣立學。惟時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殫慮,祗順德意;有假官借師,苟具文書。或連數
  • 滄浪亭記

    歸有光明代〕浮圖文瑛居大雲庵,環水,即蘇子美滄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滄浪亭記》,曰:“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請
  • 振鷺

    佚名先秦〕振鷺于飛,於彼西雍。我客戾止,亦有斯容。在彼無惡,在此無斁。庶幾夙夜,以永終譽。
  •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左丘明先秦〕齊侯與蔡姬乘舟於囿,盪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未之絕也。蔡人嫁之。  四年春,齊侯以諸
  • 次韻黃斌老所畫橫竹

    黃庭堅宋代〕酒澆胸次不能平,吐出蒼竹歲崢嶸。臥龍偃蹇雷不驚,公與此君俱忘形。晴窗影落石泓處,松煤淺染飽霜兔。中安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原文_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的賞析_古詩文
  • 菩薩蠻·何須急管吹雲暝

    高觀國宋代〕何須急管吹雲暝,高寒灩灩開金餅。今夕不登樓,一年空過秋。桂花香霧冷,梧葉西風影。客醉倚河橋,清光愁玉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原文_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的賞析_古詩文
  • 陳情表

    李密魏晉〕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
  • 宮之奇諫假道

    左丘明先秦〕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  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謂甚,
  • 方山子傳

    蘇軾宋代〕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少時慕朱家、郭解為人,閭里之俠皆宗之。稍壯,折節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
  • 五人墓碑記

    張溥明代〕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至於今,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
  • 送人赴安西

    岑參唐代〕上馬帶吳鉤,翩翩度隴頭。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萬里鄉為夢,三邊月作愁。早須清黠虜,無事莫經秋。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原文_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的賞析_古詩文
  • 題大禹寺義公禪房

    孟浩然唐代〕義公習禪處,結構依空林。戶外一峰秀,階前群壑深。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看取蓮花淨,應知不染心。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原文_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的賞析_古詩文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原文_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