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中秋

作者:向子諲 朝代:宋代

洞仙歌·中秋原文

碧天如水,一洗秋容淨。何處飛來大明鏡。誰道斫卻桂,應更光輝,無遺照,瀉出山河倒影。
人猶苦餘熱,肺腑生塵,移我超然到三境。問姮娥、緣底事,乃有盈虧,煩玉斧、運風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圓,待拚卻長年,醉了還醒。

詩詞問答

問:洞仙歌·中秋的作者是誰?答:向子諲
問:洞仙歌·中秋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譯文和注釋

譯文
澄碧的天空如綠水一般,將秋天的污濁一洗而清。明月如飛鏡一般,仿佛突然飛到天邊。誰曾說把月中的桂樹砍倒,明鏡似的月亮會更加光輝流溢,便會無所遺漏地覆蓋大地山河,使它們的倒影完整地映照出來。
夏日的酷暑雖退,但餘熱還時而襲來,令人煩悶。只想移去仙山蓬萊、方丈、瀛州仙山躲避。問那月宮中的嫦娥:到底因為什麼事,竟然出現讓月亮時而圓時而缺的現象。麻煩吳剛揮動手中忽忽生風的玉斧,把缺月重新修整,教它夜夜年年光潔飽滿,普照大地,無遺露地映照出統一的山河和繁華的人間。甘願等待這么多年,就算是借酒澆愁以後仍要醒來繼續殺敵。

注釋
斫:用刀斧砍。
姮娥:嫦娥。
拚卻:甘願,寧願,願意。
長年:很長時期。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詠頌中秋明月的詞作,借“月有盈虧”的現象,抒發“煩玉斧、運風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圓”的豪情。詞語洗鍊精熟,意境開闊,富有哲理,較之輕浮、側艷的兒女情,以及粉飾太平的利祿語高出很多,是詞中上品。

上闋開句是個比喻句,“碧天如水”將煙霏雲斂、一望千里的碧天比作清澈的綠水固是常見,但“一洗秋容淨”之句的出現,不僅使它頓失俗態,且顯示出一種闊大無比的氣勢,點睛之處便在一個“洗”字。下面是一個問句“何處飛來大明鏡?”看似平淡無奇但卻點出了要寫的主體對象——月亮,且出語自然輕鬆、比喻貼切。緊接著又使用了一個反詰句“誰道斫卻桂,應更光輝?”意思是:誰曾說起過這樣的話,把月中的桂樹砍倒,明鏡似的月亮會更加光輝流溢。

這是在用典,《世說新語·言語》中記載一段趣話:“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月中之物,當指桂樹,因神話中謂月中有桂樹。詞人在這裡是反其意而用,態度明確地發出了“無遺照,瀉出山河倒影”的呼聲,意思是說:誠如所言,砍去月中之桂更如光輝的月亮,便會無所遺漏地覆蓋大地山河,使它們的倒影完整地映照出來。“無遺照”,“山河倒影”,表現了作者一心想收復中原、統一國土,但面對南宋王朝所轄的半壁山河,無計可施,只能寄情皓月,發出興嘆。詞人反用典故主張砍去月中之“桂”,與期盼能除去朝中的奸佞秦檜可能也是諧音巧合。因為“檜”本與“桂”同音,唐宋之後由於音變,而且是僅在秦檜這個專有人名中“檜”才發“會”音。即使不是偶然巧合,也加深了一層強烈的政治色彩。

下闋承前,詞人也深知月中之桂不可斫,月光映照出的也只能是破碎了的山河,所以“人猶苦餘熱,肺腑生塵”之句表面寫的是:夏日的酷暑雖退,但餘熱還時而襲來,令人煩悶;實際抒發的卻是對以秦檜為首的投降派恃權猖獗、炙手可熱的憤怒,與朝中愛國之士受盡壓抑的不平之氣。“移我超然到三境”中的“三境”,指神話中的海上三仙山蓬萊、方丈、瀛州;這種想遁入仙山的想法,只是詞人在悲憤之極時尋求解脫的思想流露,但這只是剎那間的閃現,很快又對著明月再次點燃起希望:“問姮娥、緣底事,乃有盈虧?”又是一個問句。

“姮娥”即指神話中主管月宮的仙女,本作“恆娥”(因避漢文帝劉恆諱,改稱“常娥”,通作“嫦娥”),這是借向嫦娥發問到底因為什麼事,竟然出現讓月亮時而圓時而缺的現象,以引出下面要說的正文:“煩玉斧、運風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圓。”一個“煩”字又引出了一則神話故事,據《酉陽雜俎·天咫》記“舊言中有桂,……高五百尺,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這幾句是說:麻煩吳剛揮動手中忽忽生風的玉斧,把缺月重新修整,教它夜夜年年光潔飽滿,普照大地,無遺露地映照出統一的山河和繁華的人間。

這是詞人夢寐以盼的希望的火花又次迸發。然而,詞人深知自己並非生活在幻想里,他曾親率部隊在潭州(今湖南長沙)抵抗過強大的金兵,慘痛的教訓告訴他要把希望變成現實,必定要不屈不撓直至付出生命的代價,這便是尾句“待拚卻長年,醉了還醒”所顯示的內容。“醉”應指受挫折、受貶謫後不得不以酒澆愁而醉;“醒”則是除奸、殺敵、收復國土之志不已。

以中秋圓月為內容的詞篇,當首推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之作,其拳拳繾綣之情、豪爽浪漫之氣充溢流動,後人無有出其右者。然而向子湮此詞,追從蘇軾之後,就其包容之大涵蓋山河而言,基本上可與蘇軾的詞比肩。全詞氣勢磅礴,感人至深。

標籤:中秋節詠物月亮抒懷

詩詞推薦

  • 夾竹桃花·詠題

    曹勛宋代〕詩絳彩嬌春,蒼筠靜鎖,掩映夭姿凝露。花腮藏翠,高節穿花遮護。重重蕊葉相憐,似青帔艷妝神仙侶。正武陵溪
  • 江樓月

    白居易唐代〕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雖同人別離。一宵光景潛相憶,兩地陰晴遠不知。誰料江邊懷我夜,正當池畔望君時。今朝
    洞仙歌·中秋原文_洞仙歌·中秋的賞析_古詩文
  • 南征

    杜甫唐代〕春岸桃花水,雲帆楓樹林。偷生長避地,適遠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
    洞仙歌·中秋原文_洞仙歌·中秋的賞析_古詩文
  • 漁歌子·曉風清

    顧夐五代〕曉風清,幽沼綠,倚欄凝望珍禽浴。畫簾垂,翠屏曲,滿袖荷香馥郁。好攄懷,堪寓目,身閒心靜平生足。酒杯深
  • 黃河夜泊

    李流芳明代〕明月黃河夜,寒沙似戰場。奔流聒地響,平野到天荒。吳會書難達,燕台路正長。男兒少為客,不辨是他鄉。
    洞仙歌·中秋原文_洞仙歌·中秋的賞析_古詩文
  • 秋宵月下有懷

    孟浩然唐代〕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驚鵲棲未定,飛螢捲簾入。①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②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洞仙歌·中秋原文_洞仙歌·中秋的賞析_古詩文
  • 江城子·嫩黃初染綠初描

    譚宣子宋代〕嫩黃初染綠初描,倚春嬌,索春饒。燕外鶯邊,想見萬絲搖。便作無情終軟美,天賦與、眼眉腰。短長亭外短長橋
    洞仙歌·中秋原文_洞仙歌·中秋的賞析_古詩文
  • 蜉蝣

    佚名先秦〕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憂矣,於我歸息。蜉蝣掘閱, * 如雪。
  • 大司成顏幾聖率同舍招游裴園,泛舟繞孤山賞

    楊萬里宋代〕城中擔上買蓮房,未抵西湖泛野航。旋折荷花剝蓮子,露為風味月為香。
    洞仙歌·中秋原文_洞仙歌·中秋的賞析_古詩文
  • 詠籠鶯

    納蘭性德清代〕何處金衣客,棲棲翠幙中。有心驚曉夢,無計囀春風。謾逐梁間燕,誰巢井上桐。空將雲路翼,緘恨在雕籠。
  •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清代〕朝作輕寒暮作陰,愁中不覺已春深。落花有淚因風雨,啼鳥無情自古今。故國江山徒夢寐,中華人物又銷沉。龍蛇
    洞仙歌·中秋原文_洞仙歌·中秋的賞析_古詩文
  • 竹枝

    白居易唐代〕瞿塘峽口水煙低,白帝城頭月向西。唱到竹枝聲咽處,寒猿闇鳥一時啼。
  • 歸舟江行望燕子磯作

    厲鶚清代〕石勢渾如掠水飛,漁罾絕壁掛清暉。俯江亭上何人坐?看我扁舟望翠微。
  • 滿江紅·齊山繡春台

    吳潛宋代〕十二年前,曾上到、繡春台頂。雙腳健、不煩筇杖,透岩穿嶺。老去漸消狂氣習,重來依舊佳風景。想牧之、千載
    洞仙歌·中秋原文_洞仙歌·中秋的賞析_古詩文
  • 阿房宮賦

    杜牧唐代〕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
  •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辛棄疾宋代〕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山河。斫去桂婆娑,
  • 詠草

    俞紫芝宋代〕滿目芊芊野渡頭,不知若個解忘憂?細隨綠水侵離館,遠帶斜陽過別洲。金谷園中荒映月,石頭城下碧連秋。行人
    洞仙歌·中秋原文_洞仙歌·中秋的賞析_古詩文
  • 和馬郎中移白菊見示

    李商隱唐代〕陶詩只採黃金實,郢曲新傳白雪英。素色不同籬下發,繁花疑自月中生。浮杯小摘開雲母,帶露全移綴水精。偏稱
    洞仙歌·中秋原文_洞仙歌·中秋的賞析_古詩文
  • 詠史·鬱郁澗底松

    左思魏晉〕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金張
    洞仙歌·中秋原文_洞仙歌·中秋的賞析_古詩文
  • 八聲甘州·記玉關踏雪

    張炎宋代〕辛卯歲,沈堯道同餘北歸,各處杭、越。逾歲,堯道來問寂寞,語笑數日。又復別去。賦此曲,並寄趙學舟。記玉
    洞仙歌·中秋原文_洞仙歌·中秋的賞析_古詩文
洞仙歌·中秋原文_洞仙歌·中秋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