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湖上

作者:薛瑩 朝代:唐代

秋日湖上原文

落日五湖游,煙波處處愁。
浮沈千古事,誰與問東流?

詩詞問答

問:秋日湖上的作者是誰?答:薛瑩
問:秋日湖上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秋日湖上是什麼體裁?答:五絕

薛瑩秋日湖上書法欣賞

薛瑩秋日湖上書法作品欣賞
秋日湖上書法作品

譯文和注釋

譯文
落日時分暢遊於太湖之上,湖面煙波浩渺,讓人覺得處處充滿憂愁。
千年以來的歷史正如這湖中水浪一樣浮浮沉沉,誰會關心那些繁冗沉寂的事情呢?

譯文二

秋日泛遊太湖,夕陽西下,煙波迷茫,處處使人憂愁。
千年興旺治亂的歷史,有誰向它《太湖》去問詢!

注釋
五湖:指江蘇的太湖。
浮沉:指國家的興亡治亂。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湖上懷古的作品,它反映出了一種世事浮沉的消極思想。

這首詩開頭一句寫出了詩人秋日泛舟閒遊時間、地點,言簡意賅;緊接著一句道出了太湖上的景致,同時也烘托出詩人的心境。這兩句既寫景,又抒情,情由景生,景帶情思,情景交融。尤其一個“愁”字,直抒胸臆,點出了詩人抑鬱的情懷。崔顥有詩《黃鶴樓》中一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同樣是日薄西山,同樣是迷離煙波,雖然詩人所想的不相同,但其心境是相同的。

“浮沉千古事,誰與問東流”兩句是這首詩的題旨所在,意思是千百年不斷發生的事都有隨著太湖上的水面浮浮沉沉,俱隨著湖水向東流去。太湖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然而,此日的湖波依舊,往日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卻是灰飛煙滅。“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長江萬古流”。名利爭奪、打打殺殺都隨著歷史的車輪銷為匿跡。唯一不變的,只是那一道江水,作為歷史的見證,作者在這裡告誡世人要跳出名利,淡漠名利,淡泊一生,因為“是非成敗轉頭空”。作者用低精神財富的筆調,委婉地道出名利的虛無,既有了道家的出仕思想,又表達了作者的清風明月般的胸懷。

春秋時吳國和越國,是相鄰的兩個諸侯國,都在今江蘇、浙江一帶,同太湖有著密切的聯繫。因此,詩人泛舟湖上,秋風蕭瑟,落日煙波,觸目所見,處處皆可生愁。然身臨此境,最易令人發生感慨的,自然是歷史上吳越爭霸的故事了。當時吳被滅亡而越稱霸,都已成為往事陳跡,所以說是“浮沉千古事”,早已付諸東流,沒有誰來問了。全詩流露出詩人對現實無可奈何的心情。

《秋日湖上》這首詩淺易近人,文情並茂,詩人既點出了世事如白駒過隙,變幻莫測的原理,也道出了對人生價值觀的思考及探索。千百年來人們對它議論不一。此詩的妙處在於要言不煩,寥寥數語就將今與古、虛與實、景與情融合起來,古今一概,寓虛於實,情景不分。

標籤:抒情寫景寫水

詩詞推薦

秋日湖上原文_秋日湖上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