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遷鶯·霜天秋曉

作者:蔡挺 朝代:宋代

喜遷鶯·霜天秋曉原文

霜天秋曉,正紫塞故壘,黃雲衰草。漢馬嘶風,邊鴻叫月,隴上鐵衣寒早。劍歌騎曲悲壯,盡道君恩須報。塞垣樂,盡櫜鞬錦領,山西年少。
談笑。刁斗靜,烽火一把,時送平安耗。聖主憂邊,威懷遐遠,驕虜尚寬天討。歲華向晚愁思,誰念玉關人老?太平也,且歡娛,莫惜金樽頻倒。

詩詞問答

問:喜遷鶯·霜天秋曉的作者是誰?答:蔡挺
問:喜遷鶯·霜天秋曉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譯文和注釋

譯文
邊塞秋曉,霜天無際,冷氣襲人,步出帳外,只見曉色中隱約可見的故壘和低壓的黃雲下那隨風搖曳的枯草。戰馬在風中嘶叫,邊鴻在月下嗚叫,隴山上戍卒身穿鎧甲,在早寒中戍守。將士們唱著悲壯的軍歌,都說皇恩應報。衣甲鮮明的少年將士,深覺從軍守邊之樂。
我們在從容鎮定之間就把邊事平定了。夜間不必擊刁斗以警戒,每夜放炳一炬,經常送出平安的信息。朝廷採取守邊的策略,對化外之民,也想用仁義去感化他們,而不用武力去鎮壓,等待他們自己來歸附。但在太平時期,我卻嘆息歲晚難歸、年華空逝。邊境平靜了,暫且盡情歡樂,不要吝惜金樽里的美酒,頻頻暢飲吧。

注釋
喜遷鶯:詞牌名,又名《鶴沖天》、《萬年枝》、《春光好》等。
紫塞:長城邊塞。
故壘:邊塞的舊營壘。
漢馬:指宋朝邊防軍的戰馬。
鐵衣:鐵甲。
櫜(gāo)楗(jiàn):櫜,袋子;楗,馬上盛弓的器具,這裡引申為收藏。
山西:指華山或太行山以西的地區。
刁斗:一種銅質軍中用具,有柄;白天用來燒飯,夜間擊以巡更。
平安耗:報平安的訊息;耗,訊息、音信。
聖主:此處指宋仁宗趙禎。
歲華:時光,年華。

詩文賞析

這首《喜遷鶯》慷慨雄豪,是作者人品與詞品的絕妙象喻。《宋史》本傳說蔡挺“渭久,鬱郁不自聊,寓意詞曲,有‘玉關人老’之嘆”。

上片從平淡處入手,以邊塞秋景自然引起。此處的景物都是虛寫,旨渲染塞上所特有的荒寒寂寥。“霜天秋曉,正紫塞故壘,黃雲衰草”三句,從靜態的方面來摹寫。邊塞秋曉,霜空無際,冷氣襲人。步出帳外,只見曉色中隱約可見的故壘和低壓的黃雲下那隨風曳的枯草衰蓬。繼之而下的“漢馬嘶風,邊鴻叫月”兩句是從動態的方面著筆。通過“叫”字與“嘶”字對舉,把邊塞的風貌活生生地展示眼前。“隴上鐵衣寒早”一句,以“隴上”和“寒早”

與前面的秋景相應和,同時自然地以“鐵衣”二字引出戌邊上卒。因此,這之後便以“劍歌騎曲悲壯”直接敘寫守邊少年慷慨報國的豪情。“盡道君恩須報”一句順勢而下,豪俠之氣沖紙而出。而當時仁宗皇帝對戍邊士卒也能體恤。據《宋史·仁宗本紀》載:慶曆二年冬,詔恤將校陣亡,其妻女無依者養之宮中;四年六月,詔諸軍因戰傷廢停不能自存及死事之家孤老,月給米人三斗;五年三月,詔邊兵第賜緡錢。朝廷如此,將士們自然會捨生忘死加以報效,因此他們的情緒是積極向上的。於是,作者吟出“塞垣樂,盡橐鞬錦領,山西年少”這樣有激情、有氣勢的詞句。橐鞬是裝甲冑、弓箭的袋子,錦領指戰袍。這裡是說衣甲鮮明的少年將士深覺從軍守邊之樂。因何特指山西?這是暗用《漢書·趙充國傳贊》“秦漢以來,山東出相,山西出將”的成語。山西,指華山或太行山以西地區。上片由寫景到寫人,情緒則由低抑到高昂。

下片“談笑”二字須與“刁斗靜”相連理解,才能得其真意,這不是一般生活中的談笑,而是說從容鎮定之間就把邊事平定了。當然,就宋與西夏之間的當時局勢說,還只是做到了緊守邊關,保得邊境無事。“刁斗靜”是說夜間不必擊刁斗以警戒:“烽火一把,時送平安耗”,也是這個意思。唐代邊塞烽火台每夜放煙一炬,稱為“平安火”。這幾句一方面寫出了當時的大好形勢,另一方面對前面表現出來的昂揚士氣做了一個不露痕跡的補充收結。

“聖主憂邊,威懷遐遠,驕虜尚寬天討”,這幾句是說朝廷採取守邊的策略,對化外之民,想用仁義去感化他們,不用武力去鎮壓,等待他們自己來歸順。這三句又為後面的兩句作好鋪墊。“歲華向晚愁思,誰念玉關人老”二句,一反前情,忽作悲愁之語。其實,這正是詞人“渭久,鬱郁不自聊”的結果。由於作者後半生多窮荒邊塞,且多屬太平時期,因此,他自然會生出歲晚難歸、年華空逝的嘆息。

全詞以“太平也,且歡娛,莫惜金樽頻倒”作結,對前面表露出的兩種不同情緒都起到了回應的作用。一方面,因為邊境平靜,使得少年壯士有此“金樽頻倒”的豪情。另一方面,這又是作者因歸去無望,暫且把酒自寬的情緒。

這首邊塞詞氣勢昂揚,因有作者經歷為本,其豪情則更為真切感人。

標籤:秋天邊塞寫景寫人愛國

詩詞推薦

喜遷鶯·霜天秋曉原文_喜遷鶯·霜天秋曉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