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應制

作者:宋之問 朝代:唐代

龍門應制原文

宿雨霽氛埃,流雲度城闕。
河堤柳新翠,苑樹花先發。
洛陽花柳此時濃,山水樓台映幾重。
群公拂霧朝翔鳳,天子乘春幸鑿龍。
鑿龍近出王城外,羽從琳琅擁軒蓋。
雲罕才臨御水橋,天衣已入香山會。
山壁嶄岩斷復連,清流澄澈俯伊川。
雁塔遙遙綠波上,星龕奕奕翠微邊。
層巒舊長千尋木,遠壑初飛百丈泉,彩仗蜺旌繞香閣。
下輦登高望河洛。
東城宮闕擬昭回,南陽溝塍殊綺錯。
林下天香七寶台,山中春酒萬年杯,微風一起祥花落,仙樂初鳴瑞鳥來。
鳥來花落紛無已,稱觴獻壽煙霞里。
歌舞淹留景欲斜,石關猶駐五雲車。
鳥旗翼翼留芳草,龍騎駸駸映晚花。
千乘萬騎鑾輿出,水靜山空嚴警蹕。
郊外喧喧引看人,傾都南望屬車塵。
囂聲引颺聞黃道,佳氣周回入紫宸。
先王定鼎山河固,寶命乘周萬物新。
吾皇不事瑤池樂,時雨來觀農扈春。

詩詞問答

問:龍門應制的作者是誰?答:宋之問
問:龍門應制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龍門應制是什麼體裁?答:雜言
問:宋之問的名句有哪些?答:宋之問名句大全

注釋

全唐詩:卷51_39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應制的七言歌行,記述武后訪問龍門之事。史載:武后游龍門,命群官賦詩,先成者賜以錦袍。左史東方虬詩成,拜賜坐未安;之問詩後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稱善,乃就奪錦袍衣之。

此詩的幾個詞語需要解釋。“黃道”是太陽的軌道,因此也就是帝王之道。“鼎”是王朝正統的象徵。“瑤池”是周穆王與西王母歡宴的地方,這裡暗示過度奢侈或縱慾的要求。

宋之問讚美武后的出遊,用了許多較早的京城歌行的技巧,但他將誇張的描寫詩句連線成近於敘述的形式,顯得更加複雜。七世紀七十年代的京城詩人從京城賦中借來結構,以某種諷喻或否定的反應修飾他們對聲色之美的讚揚。這種結尾在這裡是不合適的,甚至是危險的。可是,詩人仍然需要以某種道德評論結束詩篇,所以宋之問在結尾讚美了武周政權的正統性及道德力量。

這首詩不時出現宮廷宴會詩的慣例。最先出現的兩句七言詩(第五、六句)不對偶,但是隨著詩人開始描寫風景,各聯詩就完美地相配了。詩人也未放棄宴會結束的長段描寫,落日和淹留的快樂都寫得與宴會詩一樣得體。這種華美的描寫風格一定曾經具有極大的吸引力,當杜甫在安祿山叛亂後,回憶唐朝失去的繁盛時,常常哀傷地模仿這種宮廷描寫風格。

標籤:應制詩

詩詞推薦

龍門應制原文_龍門應制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