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勸學

作者:司馬光 朝代:宋代

孫權勸學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詩詞問答

問:孫權勸學的作者是誰?答:司馬光
問:孫權勸學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孫權勸學是什麼體裁?答:文言文
問:司馬光的名句有哪些?答:司馬光名句大全

司馬光孫權勸學書法欣賞

司馬光孫權勸學書法作品欣賞
孫權勸學書法作品

譯文和注釋

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託。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博士嗎?我只是讓你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己覺得獲益頗多。”呂蒙於是開始學習。

等到魯肅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在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謀略,不再是吳下時沒有才學的阿蒙了!”呂蒙說:“與讀書的人分別幾天,就應當用新的眼光看待,長兄你知曉事情怎么這么晚呢?”於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為好友後分別了。

注釋
初:當初,起初,這裡是追述往事的習慣用詞。
權:指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浙江富陽)人,黃龍元年(公元222年)稱王於武昌(今湖北鄂城),國號吳,不久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229年稱帝。
謂……曰:謂,告訴;連用表示“對……說”。
呂蒙:字子明,三國時吳國名將,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縣東南)人。
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
今:當今。
當塗:當道,當權。
掌事:掌管政事。
辭:推託。
以:介詞,用。
務:事務。
孤:古時王侯的自稱。
豈:難道。
治經:研究儒家經典。治,研究。“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書。
博士:當時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
邪(yé):通“耶”,語氣詞,表示反問或疑問的語氣。
但:只,僅。
當:應當。
涉獵:粗略地閱讀。
見往事:了解歷史。見,了解;往事,指歷史。
耳:語氣詞,表示限制語氣,罷了。
多務:事務多,雜事多。務,事務。
孰若:與……相比如何;誰像(我)。孰:誰,哪個;若:比得上。
益:好處。
乃:於是,就。
始:開始。
就學:指從事學習。就,單獨翻譯為 從事。
及:到了……的時候。
過:到。
尋陽: 縣名,在湖北黃梅西南。
論議:討論議事。
大:非常,十分。
驚:驚奇。
者:用在時間詞後面,不譯。
才略: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幹和謀略。
非復:不再是。復:再,又。
吳下阿蒙:指在吳下時的沒有才學的呂蒙。吳下,指吳縣,如今江蘇蘇州。阿蒙,指呂蒙,名字前加阿,有親昵的意味。現指才識尚淺的人。
士別三日:與讀書的人分別幾天。三:幾天,這裡指“幾”。士,讀書人。
即:就。
更(gēng):另,另外。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大兄:長兄,這裡是對同輩年長者的尊稱。
何:為什麼。
見事:知曉事情。
乎:啊。表感嘆或反問語氣。
遂:於是,就。
拜:拜見。
別:離開。

詩文賞析

該文是根據先前的史書改寫的。因先前的史書已有較詳細的記載,而又無新的史料可以補充,所以文章是根據從略的原則對先前史書的有關記載進行改寫的。文章篇幅小,僅119字,雖極簡略但剪裁精當,不僅保留了原文的精華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練的文筆突出了人物的風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寫之作。

該文以對話為主,其他內容均簡說或不說。如對呂蒙的學習情況,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加以概括,至於他讀了哪些書,又如何用功則隻字未提。後文中呂蒙二人的談話,只用一句“與蒙論議”來交代,兩人談論的是什麼話題,呂蒙的哪些見解讓魯肅起敬的都略去不寫。詳略的安排極其精當。 除對話外的其他語言也非常簡省而意賅。情節發展上,孫權的刻意勸學終使呂蒙就學,他就學後的淵博學識又使魯肅驚嘆,呂蒙又緊承其嘆發出“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語,上下文銜接自然,前因後果,井然有序。

該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孫權勸學,先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塗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讚嘆,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於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讚嘆的巧妙接應。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呂蒙頗為自得的神態,呂蒙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並與之“結友”的故事,說明了人只要肯學習就會有長進,突出了學習重要性。

讀書使呂蒙的言談大有智慧,所以魯肅的語氣重在驚嘆:“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呂蒙也僅說了一句話:“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話中既有對魯肅大驚小怪的不以為然,更有一種書中多閱歷,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種敬羨之情。呂蒙讀書的功效是通過魯肅的與呂蒙的對話從側面展現出來的,他的驚嘆襯托出了呂蒙今非昔比的事實。而話中的“吳下阿蒙”又將呂蒙的過去與現在進行了一個縱向的對比,得出了“變”的結論,而呂蒙之“變”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呂蒙的謙虛好學, 魯肅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體,足顯作者的文筆功架之深厚。

標籤:國中文言文學習哲理

詩詞推薦

  • 張孝基仁愛

    方勺〔宋代〕許昌士人張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去。富人病且死,盡以家財付孝基。孝基與治後事如禮
    孫權勸學原文_孫權勸學的賞析_古詩文
  • 清平樂·詠雨

    王夫之清代〕歸禽響暝,隔斷南枝徑。不管垂楊珠淚進,滴碎荷聲千頃。隨波賺殺魚兒,浮萍乍滿清池。誰信碧雲深處,夕陽仍
    孫權勸學原文_孫權勸學的賞析_古詩文
  • 醉翁亭記

    歐陽修宋代〕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
  • 陳涉世家

    司馬遷兩漢〕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
  • 朝三暮四

    佚名先秦〕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
  • 采苓

    佚名先秦〕采苓采苓,首陽之巔。人之為言,苟亦無信。舍旃舍旃,苟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采苦采苦,首陽之下。人
  • 宋定伯捉鬼

    乾寶魏晉〕南陽宋定伯,年少時,夜行逢鬼。問之,鬼言:“我是鬼。”鬼問:“汝復誰?”定伯誑之,言:“我亦鬼。”鬼
  • 墨池記

    曾鞏宋代〕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
  • 七步詩(版本二)

    曹植魏晉〕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雪梅·其一

    盧梅坡宋代〕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孫權勸學原文_孫權勸學的賞析_古詩文
  • 鄒忌諷齊王納諫

    劉向兩漢〕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
  • 箜篌謠

    李白唐代〕攀天莫登龍,走山莫騎虎。貴賤結交心不移,唯有嚴陵及光武。周公稱大聖,管蔡寧相容。漢謠一斗粟,不與淮南
  • 子產論政寬猛

    左丘明先秦〕鄭子產有疾。謂子大叔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
  • 別子才司令

    方岳宋代〕不如意事常 * ,可與語人無二三。自識荊門子才甫,夢馳鐵馬戰城南。
    孫權勸學原文_孫權勸學的賞析_古詩文
  • 墨子怒耕柱子

    佚名先秦〕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無愈於人乎?”墨子曰:“我將上太行,以驥與牛駕,子將誰策?”耕柱子曰:“
    孫權勸學原文_孫權勸學的賞析_古詩文
  • 論語十二章

    佚名先秦〕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曾子曰:“
  • 賜蕭瑀

    李世民唐代〕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 贈元發弟放言

    黃庭堅宋代〕虧功一簣,未成丘山。鑿井九階,不次水澤。行百里者半九十,小狐汔濟濡其尾。故曰時乎,時不再來。終終始始
  • 滿井遊記

    袁宏道明代〕燕地寒,花朝節後,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侷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 逍遙遊

    莊周〔先秦〕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
孫權勸學原文_孫權勸學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