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質彬彬

文質彬彬怎么寫好看

文質彬彬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指既有高深的知識,又有雅致的風度。後來常用於形容人舉止斯文,態度閒雅。這是孔子對當時社會文人的一般要求。他認為,如果樸實超過了文采,不免陷於粗野;而文采超過樸實,則又陷於虛誇。樸實和文采配合得當,才可稱得上是一位君子

【出典】:

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例句】:

唐·王勃《三國論》:“文帝富於春秋,光膺禪位,臨朝恭儉,博覽墳籍,文質彬彬,庶幾君子者也。” 《古今雜劇》元《費唐臣貶黃州》三:“見如今御史台威風凜凜,怎敢向翰林院文質彬彬。” 《毛澤東選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 * ,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


主謂 彬彬,諧調配合。多用以形容人舉止文雅,態度從容。語出《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鏡花緣》15回:“唐敖看那玉生得文質彬彬,極其清。”△褒義。多用於舉止態度方面。→溫文爾雅 彬彬有禮 溫柔敦厚 斯斯文文 ↔袒裼裸裎 敞胸露懷暴戾恣睢。也作“彬彬文質”、“文質斌斌”。

詞語分解

  • 文質的解釋 .文華與質樸。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史有文質,辭有詳略。” 孔穎達 疏:“史文則辭華,史質則辭直,華則多詳,直則多略。”《舊唐書·文苑傳序》:“殊不知世代有文質,風俗有淳醨。” 明
  • 彬彬的解釋 形容文質兼備,後往往用以形容人的行為文雅有禮詳細解釋.文質兼備貌。《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何晏 集解引 包鹹 曰:“彬彬,文質相半之貌。” 姚華 《論文後編

歷史典故推薦:令公香

同“令君香”。唐 李頎《寄綦毋三》詩:“顧眄一過丞相府,風流三接令公香。”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文質彬彬歷史

相關歷史

文質彬彬_文質彬彬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