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之舌

三寸之舌怎么寫好看

三寸之舌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遂〕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三寸之舌,即舌頭。據《史記索隱》注釋:“《春秋緯》云:“舌在口中,長三寸。”舌為人類使用語言的重要器官,舌做靈活運動,始能發出各種聲音。故以此形容能言善辯,極有口才。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某自幼與周郎同窗交,願憑三寸不爛之舌,往江東說此人來降。”


偏正 比喻能說會道的口才。《史記·平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褒義。用於形容能言善辯,具有好口才的人。→口若懸河 ↔口結舌。也作“三寸不爛之舌”、“三寸舌”。

詞語分解

  • 三寸的解釋 指舌。《藝文類聚》卷十七引 晉 張韓 《不用舌論》:“ 留侯 不得已而掉三寸,亦反初服而效神仙。” 南朝 梁簡文帝 《舌賦》:“夫三端所貴,三寸著名。故微言傳乎往記,妙説表乎丹青。” 明 陳汝元
  • 舌的解釋 舌 é 人或動物嘴裡辨別滋味、幫助咀嚼和發音的器官:舌頭。舌耕(a.指讀書勤奮;b.舊時學者授徒,依口說謀生,好像農夫耕田得粟)。唇槍舌劍。 語言辯論的代稱:舌戰(激烈議論)。 像舌頭的東西:帽舌。火

歷史典故推薦:故劍相追

同“故劍動君心”。唐 長孫左輔《宮怨》詩:“莫道新縑長絕此,猶逢故劍會相追。”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三寸之舌歷史

相關歷史

三寸之舌_三寸之舌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