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割須棄袍

割須棄袍

比喻狼狽不堪。《照世杯·走安南玉馬換猩絨》: “及至取燈來看,才曉得是衙內,已是打得皮破血流,渾身青腫。這一陣,比割須棄袍,還算得詼事哩! ” ●《三國演義》第五八回: “馬超、龐德、馬岱引百餘騎,直入軍中來捉曹操。操在亂軍中,只聽得西涼軍大叫: ‘穿紅袍的是曹操! ’ 操就馬上急脫下紅袍。又聽得大叫: ‘長髯者是曹操! ’ 操驚慌,掣所佩刀斷其髯。軍中有人將曹操割髯之事,告知馬超,超遂令人叫拿: “短髯者是曹操! ’ 操聞知,即扯旗角包頸而逃。”三國時,曹操與西涼軍戰於潼關。西涼軍強悍兇猛,操兵大敗。曹操在亂軍中,恐被西涼兵認出,割須棄袍,倉皇逃脫。

割須棄袍字典分解

成語割須棄袍的解釋 割掉鬍鬚,丟掉外袍。形容戰敗落魄的樣子。

多學一學:割圜八線綴術【歷史知識】

書名。清徐有壬、吳嘉善撰。三卷。明安圖以後,函式的冪級數展開式都用文字而不用算式。徐有壬創造了一種表達冪級數的算式,稱為“綴術”,但未見著錄。同治元年(1862)春吳嘉善在長沙編寫是書,闡述徐氏“綴術”在三角函式的冪級數展開式中的套用。十二年,左潛為作細草,合為四卷。收入《白芙堂算學叢書》。

割須棄袍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