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不即不離

不即不離

佛家語。《圓覺經》上:“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即:接近。後多用來指與人的關係既不親近,也不疏遠,或對人的態度既不親密,也不冷淡。


並列 原為佛家語,指既不同一,也不相異。後指人的關係不太親近,也不太疏遠。或指所處理的事情恰如其分,出入不多。語出《圓覺經》:“不即不離,無縛無脫。”老舍《四世同堂》:“小文夫婦沒有熱烈地歡迎他,也沒有故意地冷淡他,還是那么~的,和昨天差不多。”△用於描寫與人的關係適中。→若即若離

不即不離字典分解

成語不即不離的解釋 即:接近,靠近;離:疏遠,離開。指對人既不接近,也不疏遠。多指對人似親非親、似疏非疏的關係。

不即的解釋 不就。《左傳·昭公元年》:“民叛,不即其事。” 楊伯峻 註:“即,就也。” 漢 趙曄 《吳越春秋·闔閭傳》:“今子與神鬭於水,亡馬失御,又受眇目之病,形殘名勇

不離的解釋 (1).不失;不失為。《莊子·馬蹄》:“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樸素。”《禮記·曲禮上》:“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2).不離開;

多學學:不吝車茵【歷史典故】

源見“醉吐相茵”。不吝惜他人吐污車墊子。謂寬厚待人。北周 庾信《周上柱國普屯威神道碑》:“允襲峻德,欽明審諭。不吝車茵,誰言溫樹?”

不即不離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