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螳螂搏蟬

螳螂搏蟬

亦作“螳螂捕蟬”、“螳螂窺蟬”。比喻貪圖眼前的利益而不顧後患。《莊子山木》:“莊週遊於雕陵之樊,踏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遠寸,感周之顙,而集於栗林。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執彈而留之。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莊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捐彈而反走,虞人逐而誶之。”感周之顙:觸到莊周的額頭,躩( ㄐㄩㄝˊ jué 覺)步:疾行。執彈而留之:即用彈伺便打鵲。翳:隱蔽。二類相召:鵲招人彈,蟬招螳螂,都是自招禍害:虞人:掌管栗園的人。誶( ㄙㄨㄟˋ suì 歲):詰問,懷疑打鳥者盜栗,故質問。

螳螂搏蟬字典分解

螳螂的解釋 [mantis] 螳螂屬或者有關屬(螳螂總科)的昆蟲,具有長的前胸,取食其它昆蟲,用前肢抱握好像念經但是對人類無害

多學一學:螳斧【歷史典故】

源見“螳臂當車”。螳螂的前足如鐮刀狀,因謂之“螳斧”。亦比喻脆弱之力。宋 李覯《蟬》詩:“螳斧不勞陰致害,貂冠猶可共傳名。”《花月痕》四回:“四圍炮火,中天掣列缺之鞭;一片刀光,半夜射望諸之魄。蝟蜂立折,螳斧徒勞。”

螳螂搏蟬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