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不共戴天

不共戴天

原作“弗與共戴天”,意謂不同仇敵在一個天底下生活,表示仇恨極深,誓不兩立。古人認為,與有殺父之仇的人,應當誓不兩立,不在一個天底下生活;與有殺兄屠弟之仇的人,應當攜帶武器,隨時準備械鬥;與自己朋友有仇的人,不在一個國家相處。

【出典】:

《禮記·曲禮上》:“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遊之仇,不同國。”

【例句】:

南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六:“報不共戴天之仇,雪振古所無之恥。”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回:“陶謙縱兵殺吾父,此仇不共戴天。”


偏正 戴,加在頭上或用頭頂著。不和仇敵生活在同一天底下。比喻仇恨深重,毫無調和之處。語本《禮記·曲禮上》:“父之仇,弗與共戴天。”西門丁《血洞房》:“司馬城道:‘父母之靈本來是~之仇,不過,小侄現在卻想先把兇手尋出來,洗脫嫌疑,然後才好到趙家問罪!’”△用於描寫與人仇恨深。→深仇大恨 你死我活 勢不兩立 勢如冰炭 誓不兩立 ↔相敬如賓 相依為命 情深伉儷

不共戴天字典分解

成語不共戴天的解釋 戴:加在頭上或用頭頂著。不願和仇敵在一個天底下並存。形容仇恨極深。

不共的解釋 (1).不恭。共,“ 恭 ”的古字。《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公卑 杞 , 杞 不共也。” 杜預 註:“共音恭,本亦作恭。”《管子·四稱》:“不與善人,唯其所事

戴天的解釋 (1).立於天地之間。常以否定式或反詰式表示仇恨之深或可恥之甚。《禮記·曲禮上》:“父之讐,弗與共戴天。”《北齊書·趙郡王叡傳》:“今嗣主幼沖,豈可使邪臣在側,

多看看:不里阿耳【歷史知識】

部名。最早見於四世紀拜占庭文獻。七世紀遊牧於亞速海沿岸和伏爾加河下游,遭可薩人襲擊。一部西遷多瑙河右岸,與當地斯拉夫人結合,即今保加利亞人的先民。另一部溯伏爾加河北上並達卡馬河流域,轉向定居,從事農業,十世紀建國,接受伊斯蘭教,即《元史·地理志》譯稱的不里阿耳人。元太祖十八年(1223)冬,速不台等率蒙古軍從斡羅思西返,初次侵掠其境。太宗八年(1236)春,拔都等西征,速不台領軍破其都城。首領降

不共戴天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