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發聾振聵

發聾振聵

又作“振聾啟聵”,“振聾發聵。”發:啟發。 聾:耳朵聽不見聲音。振:振動。聵(kuì愧):天生耳聾。 指聲音大得使聾子和天生耳聾者都能聽見,用以比喻驚人之言論能喚醒麻木的人。 黃爵滋(1793-1853年),字樹齋,宜黃(今江西宜黃縣)人。清道光三年(1823年)進士,授編修,遷御史。道光十年(1830年),他與林則徐、龔自珍、魏源等結宣南詩社,講求經世之學。道光十五年(1835年),他任鴻臚寺卿(掌蕃客朝會吉凶弔祭事)。道光十八年(1838年),黃爵滋向宣宗道光帝上奏嚴禁鴉片煙的條陳,痛述鴉片毒害,提出禁菸、戒菸的具體辦法和措施。並希望皇帝用像打雷的威力,令人觸目驚心地震動起來,雖然長期沉溺於吸鴉片煙的人,也足以喚醒他的糊塗和麻木。

【出典】:

《清史稿》卷378《黃爵滋傳》11588頁:“況我皇上雷霆之威,赫然震怒,雖愚頑沉溺之久,自足以發聾振聵。”

【例句】:

嚴復《救亡決論》:“今者,我欲與之為微詞,則恐不足發聾而振聵;吾欲大聲疾呼,又恐駭俗而驚人。” 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6章:“創辦一個《民心日報》,想在輿論方面,多做些振聾啟聵的工作。” 郭沫若《洪波曲》3:“老教育家斬截地對我這樣說,聲音是這么剛健,像鄉里老百姓說話的那樣,而又那么的振聾發聵。”


並列 聵,耳聾。發出很大的響聲,使耳聾的人也能聽見。比喻用言論文章喚醒頭腦糊塗、是非不明的人。清·嚴復《救亡決論》:“今者,吾欲與之為微詞,則恐不足發聾而振聵;吾欲大聲疾呼,又恐駭俗而驚人。”△多用於教育人的方面。→當頭棒喝。也作“發蒙振滯”、“發矇振聵”、“昭聾發聵”、“振聾發聵”、“震聾發聵”。

發聾振聵字典分解

成語發聾振聵的解釋 聵:耳聾。聲音很大,連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麻木的人。

多看看:發弩嗇夫【歷史官職】

官名。戰國秦置。射弩兵之官長,《睡虎地秦墓竹簡 ·秦律雜抄》: “除士吏、發弩嗇夫不如律,及發弩射不中,尉貲二甲。發弩嗇夫射不中,貲二甲,免,嗇夫任之。” 官名,秦置,掌統發弩士卒。《睡虎地·秦簡·除吏律》:“除士吏、發弩嗇夫不如律,及發弩射不中,尉資二甲。發弩嗇夫射不中,資二甲,免,嗇夫(士)任之。”

發聾振聵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