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蹇旒去纊

蹇旒去纊

謂明目達聰,體察下情。唐韓愈《苦寒》詩: “蹇旒去耳行,調和進梅鹽。” ●《漢書·東方朔傳》: “故曰: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 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 冕旒: 帝王冠冕前後懸掛的玉串,表示帝王不以苛察為明。黈纊(tou kuang): 黃綿,懸於冠冕兩邊耳旁,表示帝王不聽無益之言。東方朔以王冠的裝飾作譬,說明君子應明大體而赦小過,不苛求人完美無缺。

多學一學:蹇剝【歷史典故】

《易.蹇》:“蹇,難也。”又《剝》:“剝,不利有攸(所)往。”後因以“蹇剝”謂時運不濟。唐 楊炯《益州溫江縣令任君神道碑》:“遭時屯坎,浮生蹇剝。”元 耶律楚材《和馮揚善韻》:“今日窮途雖蹇剝,他日行道自亨貞。”

蹇旒去纊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