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擊賊笏

擊賊笏

笏(hù護),古代大臣朝見時手中所執的狹長的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製成,以為指畫及記事之用。用笏來打擊奸臣,則出自唐段秀實之事跡。亦稱“奪笏擊賊”。段秀實(719-783年),字成公,隴州(qiān千)陽(今陝西千陽)人。曾舉明經,被他人取代,遂投筆從戎。天寶年間為安西都護府別將,曾隨高仙芝討大食,又隨封常清討大勃律。以功升為綏德府折衝都尉。安祿山占據長安後,他曾勸說河西節度副使李嗣業率兵往救,遂任節度判官。後又曾任懷州長史、兼河西節度留後、涇州刺史、四鎮、北庭、邠寧三節度副使及四鎮、北庭行營兼泚原鄭潁節度使,司農卿等職。建中四年(783年),朱泚(cǐ此)謀反,召秀實等人議事。當朱泚談及僭(jiàn漸)位之事時,段秀實勃然而起,奪走旁邊人的象笏,奮躍而前,唾泚面大罵道:“狂賊!我恨不得將你斬成萬段!怎能和你一起謀反!”並向朱泚擊去。後被殺。

【出典】:

《舊唐書》卷128《段秀實傳》3587頁:“秀實戎服,與(朱)泚並膝,語至僭位。秀實勃然而起,執(源)休腕奪其象笏,奮躍而前,唾泚面大罵曰:‘狂賊,吾恨不斬汝萬段,我豈逐汝反耶!’遂擊之。”

【例句】:

宋·文天祥《正氣歌》:“或赤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明·李東陽《司農笏》:“司農手中無寸鐵,奪笏擊賊賊腦裂。”

擊賊笏字典分解

擊賊笏的解釋 唐德宗 時, 朱泚 謀反,召 段秀實 議事, 秀實 以笏擊 泚 ,大罵,被殺。見《新唐書·段秀實傳》。後以“擊賊笏”為稱頌忠貞或正氣凜然的典實。 宋 文天祥

笏國語字典 笏 hù 古代大臣上朝拿著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製成,上面可以記事:朝(ch俹 )笏。“京兆尹鄭叔則,怫然曳笏卻立”。 筆畫數:10; 部首:竹; 筆順編號

看一看:擊缶歌烏烏【歷史典故】

秦 李斯《諫逐客書》:“夫擊瓮叩缶……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又漢 楊惲《報孫會宗書》:“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炰羔,斗酒自勞。家本秦也,能為秦聲……酒後耳熱,仰天撫缶而呼嗚嗚,其詩曰:‘田彼南山,荒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烏烏,同“嗚嗚”。後以“擊缶歌烏烏”表現狂放不羈,或長歌解愁。宋 陸游《小飲賞菊》詩:“舉袖舞翩仙,擊缶歌烏烏。”

擊賊笏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