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新厭故

喜新厭故怎么寫好看

喜新厭故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又作“喜新厭舊”。喜:喜歡。新:新的。厭:厭棄。故:舊的。指喜歡新的,厭棄舊的。王茂蔭(?-1865年),字椿年,歙(shè射)縣(今安徽歙縣)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進士,鹹豐三年(1853年),升戶部侍郎。當時,由於太平天國起義軍在各地進擊清軍,清政府財政困難。戶部奏請鑄造價值為“十”、“五十”的銅錢,諸王大臣又奏請增加鑄造價值為“一百”、“一千”的銅錢,稱這些是四項大銅錢。價值“一千”的銅錢,以銅重二兩為準,其餘順次下減。王茂蔭上奏條說:“大比值銅錢的鑄造,本意在於節約減省材料,從漢朝直到明朝,發行銅錢已經多次了。不久就廢棄,沒有能夠經歷長久的。如今發行大比值銅錢,很感方便有利,大概都是喜歡新的、厭棄舊的,人們心情大都如此。但在極短的時間,就會廢棄它,如像破舊鞋那樣沒有價值。考查很多以前的事情,沒有不是如此的。鑄造加大銅錢比值的辦法商業交易必定受到干擾;折算銅錢的價值過大,它的廢棄必然迅速,這是物極必反的必然現象。議論的人說:國家鑄造銅錢的制度,價值相當“十”就是“十”,價值相當“一千”就是“一千”,誰能敢於有所違反不遵?豈不知當政官員能夠規定銅錢價值,而不能夠規定物資價值,官府命令銅錢價值相當“一千”,民眾不敢以為是“一百”;可是物資價值“一百”,民眾不困難抬高物資價格以為是“一千”。自古以來大比值銅錢被廢棄,多由於私人鑄造錢幣繁盛興起,於是物價飛騰踴漲。”

【出典】:

《清史稿》卷422《王茂蔭傳》12173頁:“戶部奏鑄當‘十’、當‘五十’大錢,王大臣又請增鑄當‘百’、當‘千’,謂之四項大錢。當‘千’者,以二兩為,余遞減,茂蔭上疏爭之曰:‘大錢之鑄,意在節省,由漢訖明,行之屢矣。不久即廢,未能有經久者。今行大錢,頗見便利,蓋喜新厭故,人情一概。及不旋踵,棄如敝屣。稽諸往事,莫非如是。錢法過繁,市肆必擾;折當過重,廢罷必速,此人事物理之自然。論者謂國家此制,當‘十’則‘十’,當‘千’則‘千’,孰敢有違?不知 * 定錢直,而不能定物直,錢當‘千’,民不敢以為‘百’;物直‘百’,民不難以為‘千’。自來大錢之廢,多由私鑄繁興,物價騰踴。’”

【例句】: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27回:“不怕你有喜新厭舊的心腸,我自有移星換斗的手。” 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80回:“有幾個喜新厭故的人物擬加入人權、教育……各問題,已審議了好幾次,終因黨見不同未曾議決。”


見“喜新厭舊”。《清史稿·王茂蔭傳》:“今行大錢,頗見便利,蓋喜新厭故,人情一概。”

詞語分解

  • 喜的解釋 喜 ǐ 高興,快樂:歡喜。喜悅。喜訊。喜劇。喜氣。喜色。喜幸。喜樂(?)。喜洋洋。歡天喜地。欣喜若狂。 可慶賀的,特指關於結婚的:喜事。喜酒。喜糖。喜蛋。喜聯。喜幛。喜雨。喜報。喜慶。賀喜。報喜。 婦
  • 故的解釋 故 ù 意外的事情:事故。變故。故障。 原因:緣故。原故。 有心,存心:故意。故殺(有意謀殺)。明知故犯。 老,舊,過去的,原來的:故事(.舊事,成例;.有連貫性的比較完整的事情,比較適合於口頭講述,

歷史典故推薦:子桑餓

同“子桑寒飢”。清 唐孫華《壽周礫圃八十》詩:“商歌原憲寒,霖雨子桑餓。”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喜新厭故歷史

相關歷史

喜新厭故_喜新厭故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