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都江堰

都江堰

歷史字典解釋:

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岷江中。古名離堆、離碓、湔堰、都安堰、金堤、楗尾堰、侍郎堰,宋始稱都江堰。大堰為戰國末秦昭王時李冰創建,歷代維修,形成為古今聞名的偉大的水利工程。它分渠首樞紐工程與灌溉泄水工程,構成一套科學的完整的排灌結合的系統工程。渠首工程由魚咀、飛沙堰、寶瓶口三部分組成。由寶瓶口引入岷江水,分支成網路狀灌溉系統。使成都平成為 “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沃野千里”,世稱“天府”。由於建立了 “深淘灘,低作堰” 的歲修制度,灌溉面積由初 “萬頃” 至民國時達到三百餘萬畝以上。1982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川省都江堰市(原名灌縣)西北岷江中游。古時因灌縣曾稱都安縣而稱都安堰。宋、元以後稱都江堰。中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戰國初期,蜀相開明決玉壘山,分引岷江水以排除水患。到秦昭王時,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的排、灌水利工程,後代屢有擴建。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工程組成。主要設施是在岷江江心,以竹籠裝卵石,堆砌成魚嘴狀的分水工程,下接金剛堤,使岷江在此分為外江及內江兩股。外江系岷江正流,經灌縣、樂山至宜賓入長江,兼具排洪作用;內江為人工渠道,鑿玉壘山成寶瓶口,由此向下闢為走馬河、陽河及柏條河等,穿入成都平原,成為灌溉兼通航運的渠道。為避免過多的洪水及泥沙流入內江,還興建了排水入外江的平水槽、飛沙堰等工程,使過多的洪水、泥沙自動泄歸外江,有效控制了內江的流量,既保證灌溉,又避免了水患。都江堰附近的河底常易被沙礫卵石充填淤高,每年必須在外江、內江輪流用榪槎斷流,以便進行掏挖。相傳李冰制定了“深掏灘,低作堰”的歲修原則,以及“遇彎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治水方針。都江堰以下內、外兩江灌溉總面積曾達300餘萬畝,解放前工程失修,灌溉面積逐漸縮減至200餘萬畝。建國後經大力整治擴建,現灌溉面積已擴大到800多萬畝。有伏龍觀、離堆公園、二王廟、安瀾索橋等名勝古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及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為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主要組成部分。辟有國家森林公園。

都江堰附近形勢

詞語分解

  • 都江堰的解釋 中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在四川省灌縣境內。該工程為公元前年秦朝時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以後歷代又經改造,工程系將部分岷江水引到成都平原灌溉農田,過去總灌溉面積多萬公頃,目前已達萬公頃詳細解釋在 四川省
  • 堰的字典解釋 堰 à 擋水的堤壩:堤堰。堰塘。都江堰(在中國四川省,是聞名中外的古代水利工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筆畫數:; 部首:土; 筆順編號:

歷史地名推薦:萬總坡

村名。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北部。屬椰林鎮。人口。明已有萬總坡村名。原稱芒叢坡,因地多芒叢,故名;後人訛寫成萬總坡,沿用至今。主產稻,燒磚、種甘蔗為副業。年集市從孟果坡遷此,瓜菜、肉、魚類甚多。有露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