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永濟渠

永濟渠

①隋大業四年(608)開鑿。《隋書·煬帝紀》:“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治所在薊縣,今北京城西南)。”長二千餘里。故道自今河南武陟縣沁水東岸至衛輝市一段用沁水支流, 即今孟姜女河;自衛輝市至天津市一段,用清水下接淇水(即白溝)、屯氏河、清河,略同今衛河(自內黃至武城在衛河西, 自武城至德州在衛河東); 自天津至涿郡故城一段,用沽水上接桑乾水,即今武清以下的白河與武清以上至北京市西南郊的永定河故道。涿郡附近一段不久即堙廢。自今天津以南,唐後即專以清、淇二水為源,與沁水隔絕,北宋後通稱御河。金、元以來屢經改道,至明稱衛河,經流與今相同。

②在今河北霸州市東。《宋史·河渠志五》:“東起乾寧軍,西信安軍永濟渠為一水,西合鵝巢淀、陳人淀、燕丹淀、大光淀、孟宗淀為一水,衡廣一百二十里,縱三十里或五十里,其深丈余或六尺。”即此。《方輿紀要》卷11霸州:永濟渠“今皆廢”。

③在今河北新樂市東北。《方輿紀要》卷14新樂縣:“永濟渠在縣東。《舊志》:唐鹹亨中,魏州刺史李靈龜開此以通新市, 百姓利之。今涸。”


隋大業四年(608年)鑿。《隋書·煬帝紀》:“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自今河南省武陟縣南引沁水向東北流,經新鄉、衛輝、滑縣、內黃諸市縣,至河北省魏縣;復東北經大名、館陶等縣及山東省臨清市、德州市,再經河北省吳橋、東光、泊頭、滄縣、滄州、青縣等市縣以抵天津市;又折而西北,經廊坊市達於北京市。全程多利用自然河道,長二千餘里。自天津市西北渠段不久即廢;天津市以南,唐以後改以清、淇二水為源,不再引自沁水。北宋後通稱御河。金、元以來屢經改道,至明稱衛河,徑流同今。

永濟渠字典分解

永濟渠的解釋 隋 大業 四年(公元608年)為便利 河 北地區軍事運輸所開的運河。 隋煬帝 調發軍民百餘萬,引 沁水 南達於 河 ( 黃河 ),北通 涿郡 (治所在今 北京

渠國語字典 渠 qú 水道,特指人工開的河道或水溝:渠道(亦指途徑,門路)。溝渠。 大:渠帥。渠魁(首領)。 方言,他:渠儂(他,他們)。渠輩。 車輞,古代車輪的外圈。

多看看:永安宮【歷史知識】

在今重慶奉節縣境內。三國蜀漢章武二年(222),劉備征吳,自猇亭敗後退白帝城,建此宮。翌年死於此。

永濟渠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