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泰山

泰山

①在今江蘇泰州市西。《清一統志·揚州府一》 引 《舊志》: “宋紹興時,開東西市河壘土而成,因州為名。”

②在今山東泰安市北。號稱東嶽。又稱岱山、岱嶽。古稱岱宗。《詩經·魯頌·閟宮》: “泰山岩岩,魯邦所瞻。” 《史記·貨殖列傳》 稱: “泰山之陽則魯,其陰則齊。”古時帝王常要到泰山去行封禪大禮。如 《史記·秦始皇本紀》 載: 秦始皇二十八年 (前219) “上泰山,立石,封祠祀”。又 《漢書· 郊祀志》: “上因東上泰山,泰山草木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巔。”


古稱岱山,又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為中國“五嶽”之一。因地處東部,故稱“東嶽”。在山東中部、京滬鐵路東側,綿亘濟南、泰安等市間,總面積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頂在泰安市北,海拔1545米,次於華山和恆山,居五嶽第三位。古人以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的稱譽。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歲,多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據傳夏、商、周三代即有72個君主來此禱祠,自秦始皇以下始見記載。秦始皇、漢武帝、唐玄宗、清康熙帝和乾隆帝等曾親臨封禪或祭祖。泰山成山於太古代,為片麻岩構成的斷塊山地。山勢磅礴雄偉,峰巒突兀峻拔,景色壯麗,山上名勝古蹟眾多。漢武帝讚嘆曰:“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西漢文學家東方朔著文:“蓋將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恆。微九河其線,委小七澤其杯,盈彼王屋、太行、終南、五老、岷、嶓、雁盪之秀,拔天台、會稽之奇。”唐詩人李白詩有“憑崖望八極,目盡長空閒”之句,杜甫《望岳》詩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山分麗(山麓)、幽(登山東路)、妙(山頂)、奧(後石塢一帶)、曠(登山西路)五個遊覽區。登山路線分東西兩路至中天門匯合直達山頂,總路程9千米,階6293級。名勝有龍潭水庫、柏洞、中天門、雲步橋、望人松、對松亭、仙人橋、瞻魯台、日觀峰、月觀峰等。“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為岱頂四大奇觀。另有後石塢、扇子崖、傲徠峰、黑龍潭、長壽橋、龍潭飛瀑等處,風景亦佳。文物古蹟有王母池、紅門宮、斗母宮、普照寺、回馬嶺、五松亭、南天門、碧霞祠以及歷代石刻,如被稱為“榜書之宗”、“大字鼻祖”的經石峪《金剛經》石刻,唐玄宗御書《紀泰山銘》摩崖石刻,漢石表(即山頂無字碑)等。另有孫中山奉安紀念碑、馮玉祥墓等。泰山是中國山嶽公園之一,又是天然的歷史、藝術博物館。建國後,多次整修名勝古蹟、遊覽道路和登山盤道,沿途新建休息亭和旅館多處。公共汽車可直達中天門,中天門至南天門有空中索道。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辟有國家森林公園;並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泰山景區示意圖

泰山字典分解

泰山的解釋 (1) [Mount Taishan]∶東嶽,中國五嶽之首,中國名山,海拔1524米,位於山東泰安境內。古代帝王多在此封禪、祭告天地,多古蹟和文人墨跡,為旅遊勝

泰的解釋 泰 tài 平安,安定:泰適(幽閒安適)。泰安。泰然處之。 佳,美好:泰運。否(p?)極泰來。 極:泰西(舊指歐洲)。 驕縱,傲慢:泰侈(驕縱奢侈)。驕泰。 通

山的解釋 山 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衝突或戰爭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

看一看:泰興市【歷史地名】

在江蘇省中部、長江下游東北岸。泰州市代管。面積1293平方千米。人口128.9萬。轄23鎮、1鄉。市人民政府駐泰興鎮。南唐昇元二年(938年)析泰州濟川鎮置泰興縣,治今址。取“隨泰州興起”之意。北宋乾德二年(964年)遷治柴墟(今市西北口岸鎮),後又遷延令村,即古濟川鎮地(今泰興鎮)。宣和四年(1122年)屬揚州。明嘉靖《惟揚志》:“泰興之意莫詳,意以自泰州分縣,故謂泰興。又以城如龜形,亦名龜城

泰山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