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官職>> 武義大夫

武義大夫

階官名。北宋徽宗政和二年 (1112) 重定武臣官名,改西京作坊使,東、西染院使,禮賓使置,為正七品武階官,屬大使臣。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 改昭勇將軍而置,為武職中屬綠營者正三品之封贈。三十二年,屬八旗者正三品亦封此。五十一年,改為武義都尉


官名。宋置,為武職八階,在諸司任官為正使。見《宋史·職官九·武階》、“武功大夫”條。

武義大夫字典分解

武義的解釋 亦作“ 武誼 ”。武事。《文選·揚雄<羽獵賦>》:“仁聲惠於北狄,武誼動於南鄰。” 呂向 註:“武誼,武事。” 漢 王粲 《酒賦》:“章文德於廟堂,協武義於三

大夫的解釋 [senior official in feudal China] 古代官名。西周以後的諸侯國中,國君下有卿、大夫十三級,“大夫”世襲,

不妨一看:武科【歷史官職】

科舉制度中專為選拔武官而設的科目。漢代察舉有武猛知兵法一科,實為武舉制度之濫觴。科舉制度中的武舉,始於唐武后長安二年(公元702年),由兵部主之。考試的內容有長垛、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馬槍、翹關、負重、身材之選。自此以後, 常文、武舉並稱。地方州縣,每年依照舉明經、進士的辦法,對於諸州初選合格者行鄉飲酒禮,送於兵部參加全國考試。武科亦如文士科舉有高下的等第,唐代名將郭子儀曾以武科中高第,

武義大夫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