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蒺藜

鐵蒺藜怎么寫好看

鐵蒺藜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亦曰蒺藜。古代防禦障礙器。從春秋戰國至明清一直為兵家所用。以鐵作三銳鋒,亦有四銳鋒者,可散投,也可中貫繩索相連,以便收取,稱安營蒺藜。刺人馬足,阻其行。使人馬不得馳騁。亦有以三角堅木為之者稱木蒺藜;布水中如菱角者稱鐵菱角。

詞語分解

  • 鐵蒺藜的解釋 蒺藜狀的尖銳鐵器。戰時置於路上或水中,用以阻止敵方人馬前進。《六韜·軍用》:“狹路微徑,張鐵蒺藜,芒高四寸,廣八寸,長六尺以上,千二百具。”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戎容兵械·鐵蒺藜》:“ 諸葛亮 與
  • 藜的字典解釋 藜 í 〔藜蘆〕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細長,花紫黑色,有毒,可入藥。 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嫩葉可吃。莖可以做拐杖(亦稱“灰條菜”):藜仗。藜藿(指粗劣的飯菜)。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歷史知識推薦:弘賜堡

即今山西大同市北宏賜堡。明嘉靖十八年置。《明通鑑》:嘉靖三十年,俺答汗遣人以馬三百餘匹求互市,請駐牧弘賜堡,御史李逢時拒之,俺答汗遂攻堡,即此。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鐵蒺藜歷史

相關歷史

鐵蒺藜_鐵蒺藜介紹_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