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歷代書法>> 明朝>> 詹景鳳《草書千字文卷》正文

詹景鳳《草書千字文卷》

作者:詹景鳳 書體:草書

詹景鳳《草書千字文卷》

詹景鳳《草書千字文卷》

詹景鳳《草書千字文卷》

詹景鳳《草書千字文卷》,紙本,草書,尺寸:34×829cm,書於1597年, 天津博物館藏。

附錄:詹景鳳《草書千字文卷》說明:(作者:方愛龍)

詹景鳳(1532-1602),字東圖,號白岳山人,又號大龍宮客等,安徽省休寧縣流塘村人。詹氏家族幾代好古,收藏書畫和古玩甚豐,而詹景鳳在四歲時就開始模仿堂兄詹景宜的畫,從此他一生愛好書畫。 1567年詹景鳳鄉試中舉,但是其後春闈屢挫。在他一生的官吏生涯中,始選江西南豐教諭,1582年補湖北麻城教諭;1588年遷南京翰林院孔目,擢南吏部司務;1595年謫四川保寧教授;1598年升廣西平樂府通判。他一生所做的官雖然小,但藝術成就並不低。他的文章主要學漢賦和《莊子》、《左傳》等先秦散文;繪畫則學元人黃公望、倪瓚的山水,在折枝花卉方面較為擅長,晚年以書法作畫法而為墨竹,傳世多見,堪為典型;書法學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晚年喜作草書,也兼學懷素。

詹氏活動於明代晚期,在詩文、書畫等方面富有聲名,當時就有人把他和有明一代的書畫領軍人物祝允明、文徵明等相併稱。然,在今天看來,詹景鳳在書畫鑑賞上的成就嘉惠後學猶多,這一方面得自家學,另一方面緣於交遊。1576年,詹景鳳造訪秀水(今浙江嘉興)大收藏家項元汴,得觀項氏庋藏,而後又在蘇州、松江(今屬上海)、金陵(今江蘇南京)一帶廣覽諸家藏品。在南京的七年裡,他又與名士王世貞、王元貞、陳文燭、屠隆等切磋藝文;在保寧三年,周覽所至,題詠幾遍。閱歷既富,鑑賞亦善。詹景鳳的主要著作有《東圖全集》三十卷、《詹氏小辨》六十四卷、《六緯擷華》十卷等,其中《東圖全集》末四卷《玄覽編》及所附題跋一卷和見存於《詹氏小辨》卷四十、四十一的《書畫旨》二卷,論書畫最詳。另外,傳世還見詹氏輯集王世貞《書畫苑》失收的古代書畫之書二十五種而成的《王氏書畫苑·補益》。

詹景鳳的藝術創作以書法為高,其中又以草書成就最為突出。明末朱謀堊在編撰《書史會要續編》時,就認為:"詹景鳳……深於書學,用筆不凡,如冠冕之士,端莊可敬。狂草若有神助,變化百出,不失古法,論者謂可與祝京兆(允明)狎主當代。" 這樣的評價顯然是非常高的一一已經把他看作明代草書的代表人物了。在詹景鳳的傳世草書作品中,又以《千字文》最為著名,在明代就有刊本行世。據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書畫圖目》著錄,傳世所見詹景鳳草書《千字文》長卷凡三種:一為萬曆二十四年丙申(1596年)夏六月所書,今藏安徽省休寧縣博物館;一為萬曆二十五年丁酉(1597年)所書,今藏廣東省博物館;另一卷即為本書介紹者。傳世尚見詹氏書於萬曆二十七年己亥(1599年)的草書《臨懷素<千字文>》一卷,今藏江西省博物館。

本卷為紙本,烏絲欄,尺寸為34*829厘米。傳世本卷前有詹氏所作《墨竹圖》一截,署款後復有詹氏二跋。從卷後款跋可知,本卷乃萬曆二十五年丁酉(1597年)十二月初四日所書,時天寒積雪,詹景鳳"顧几上筆硯,乃不作凍",又有感於"佳客在坐,烏薪在爐,松蘿仙茗在壺,白下之襞在手",遂乘興而書。全卷一百四十一行,正文連同題頭、款語凡一千零八十餘字,一天之內一揮而就。對於本作,詹景鳳自己是"頗覺如意"的,所以在事後兩天,他又以精工小楷題寫一跋云:"予生平書《千文》殊少,近因客乃作。然多緣俗事,經二三日乃完。惟此卷一揮而就,以為偶然。遂再題首尾,則是日之後二日也。初六日,景鳳。"跋中"再題首尾"云云,其題卷尾者,當為上跋;題卷首者,或為今存卷首的《墨竹圖》。此後不久,本卷為世兄范奎甫所得。翌年九月十三日,詹氏復以草書跋此捲雲:"奎甫范世兄得此卷,持過天逸閣,索予復為題志,因記。歲戊戌重陽後四日,詹景鳳。"

自南朝以來流傳的《千字文》(簡稱《千文》)是歷代書家最為鍾情的書寫內容。《千字文》本身是一篇四言韻語的文章,敘述了有關自然、社會、歷史、倫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識,自隋代以來,尤其是宋代以後,成為中國古代流傳最廣的啟蒙讀本之一。據《梁書·周興嗣傳》記載,當年梁武帝命周興嗣"次韻王羲之書千字"而撰成文章;而據《法書要錄·武平一<徐氏法書記>》記載,在周興嗣撰成文章後,梁武帝又命殷鐵石"模次羲之之跡"。從此,《千字文》成為後人學習王羲之書法的一種範本。尤其是王.羲之的七世孫、隋僧智永居永欣寺臨寫"真草《千文》好者八百餘本,浙東諸寺各施一本"後,書寫《千字文》似乎更成為一塊考察書法家技巧的"試金石"。明代書家喜抄寫前人詩文,又多好草書,因此以《千字文》為書寫內容而創作草書作品者甚夥,但舉名家者,宋克、祝允明、文徵明、徐渭、董其昌等均是。詹景鳳在當時就以草書《千字文》而名於世,足以證明他的草書成就不俗,而其所書《千字文》亦足以代表他的草書水平,在某種意義上說也代表了有明一代的草書水準。

正如前人所評價的,詹景鳳的草書既有所本,又變化百出。他的草書之"狂",既有他性情疏放的一面,也有技巧嫻熟的一面。傳世所見詹景鳳三本草書《千字文》長卷,均為烏絲欄紙本,創作時間前後僅相去在一年半之內,但它們之間的藝術面貌卻有較大的差異。要而言之,在筆者看來,本卷的藝術水準在三卷之中是最高的,它在結體上更富字勢的動感,在中鋒圓筆的主體表現中,方筆側鋒在其中的合理運用,墨色的濃潤枯燥,也在捷速的書寫中一任自然。這就避免了書寫之滑,而豐富了筆墨情趣。而這一切的得采,無疑既與書家精熟的草書技巧有關,也和書寫本卷時是"乘興而書"、"一揮而就"的極佳創作狀態有關。所以,詹景鳳自己也以為是"偶然"而得。這就說明了在藝術創作中,技巧是基本的,而靈感是偶然的,只有當技巧與靈感完美結合,即"心手相稱",才能"窮變態於毫端,合情調於紙上"。

最後還要說明的是,明代書家抄寫古人詩文時常有脫誤,本卷也存在這一"瑕疵"。與通行本《千字文》相比照,本卷"筆誤"之處多達十餘處。如,第十五行"始制文章",應作"始制文字";第二十行"臣伏羌戎",應為"臣伏戎羌";第一百二十二行"年矢每催,晦環照。璇璣懸斡,曦暉朗曜",通行作"年矢每催,曦暉朗曜。璇璣懸斡,晦魄環照"。余不一一說明。此皆不足為訓者,賞析者應加以注意。

1   2  3  4 下一頁 尾 頁 全文

2019-1-5 17:00:2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