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歷代書法>> 書法欣賞>> 別有味道的樓蘭殘紙(4)正文

別有味道的樓蘭殘紙(4)

作者:不詳 書體:書法家

二是,時代風氣大體一致,表現在構字、用筆、氣息諸方面的一致性,這是書體演進歷史與書寫環境決定的,亦即說,在那個時代,不管是名門士人還是基層胥吏、平頭百姓,他們筆下總含有近似的格調、情趣,包括筆墨技巧與作品氣息。陸機《平復帖》在樓蘭紙書中能找到不少類似的筆觸表現(如孔紙19.6、孔紙26.1等);《九月十一日紙》(孔紙24.2正)與王右軍手札何等相似;王右軍《十七帖》,於沙紙929、孔紙31.8及一些習字紙中可找到近似草法;王珣《伯遠帖》可以在《李柏文書》(橘紙538a)、《濟逞白報》(孔紙7正)等作品中發現相似技法;啟功先生說:“至草書之奇者,如樓蘭出土之《五月二日濟白》一紙,與閣帖中刻索靖帖毫無二致,‘無緣展懷’一紙則絕似館本十七帖。其餘小紙,有絕似鍾繇賀捷表者。”……後人所謂的“魏晉風度”,在魏晉南朝名家身上得以系統性體現,其實這種“風度”在西北殘紙上亦能覓得,乃時代風氣使然,與其說這是東晉名家書寫藝術與精神品性的追求,不如說是文字書寫特殊階段歷史規定性所決定的,換言之,漢末魏晉字型演進的特殊情形,使新體逐步成熟,同時古體(篆隸等)並未徹底褪盡,新、舊元素並存於當時社會書寫中,其特徵反映在筆畫和組構間,令字跡呈現著獨特的氣息。所以晉書“瀟灑”韻致不止於士人名家,而具有時代性、普遍性,這在西北殘紙中也嗅得出。

三是,名家的個性風格離不開社會基礎。西北殘紙顯示了書寫面貌的豐富多樣性,其中不乏與東晉名家作品相近的樣式——有的還早於江左名家時代。名家技法與風格不是孤立突出的,他們一方面有其傳承譜系,如鍾、衛、王、羊等,另一方面不得忽略社會性書寫的基礎作用,如東漢末新體發展與同期劉德升、鍾繇之間關係那樣,個人與社會、名家與基層書寫間相互影響、互為作用。西晉至東晉,從衛瓘、張華、陸機到庾亮、王導、郗愔、王羲之、王獻之、謝安……新體愈來愈成型並臻於藝術高峰的腳步清晰可見,然而王右軍們不是孤立的、高高在上的,其實當時整個社會都在寫類似王導、王右軍們的書體,只不過王右軍們擁有更高超的技術、更廣博的素養並多有創造,從而成為時代的代表。總之東晉名家無法脫離時代總體風格特徵。

別有味道的樓蘭殘紙

四是,社會書寫間的差別,體現在用筆風格上(如粗厚筆觸型,出鋒顯芒型,古樸型與雅逸型)、新舊體含量上、技術(高低)層面上等等。字型演進尚未徹底完成的歷史階段,不同書寫群、不同寫手筆下的墨書各不相同,因此也形成此期墨跡風格豐富多彩的局面。

首 頁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尾 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