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歷代書法>> 書法欣賞>> 漢隸《石門頌》臨習教程(6)正文

漢隸《石門頌》臨習教程(6)

作者:不詳 書體:書法家

附:《石門頌》介紹

《石門頌》為東漢摩崖刻石,高三二七公分,廣二五四公分,二二行,行三O或三一字不等。額題《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內容為司隸校尉楊孟文主持修復褒斜棧道事。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漢中太守王升撰文立石,未署書者姓名。因鐫刻在陝西褒城縣褒斜谷石門崖壁上,故名《石門頌》。

一般認為初學漢隸不宜以此作範本,而應從較規整一路漢碑入手,有了一定基礎之後,再攻此碑,自然水到渠成。這就要對隸書有一個歷史的了解和整體的把握,才好結合自己情況,由易而難,循序漸進。

一般言及隸書,便自然地想到兩漢,這是因為隸書至漢代,尤其到東漢已完全成熟,非常完美。若就現有資料看,隸書的出現則應上朔到戰國時期,四川出土的青川戰國木犢,已有明顯隸意,有人稱其為“古隸”,因為還保留著濃重的篆書成分。之後的睡虎地秦簡、馬王堆漢簡,乃至居延、敦煌等簡書,顯示了一個清晰的隸變過程。學隸者對此不可不知,因為我們需要豐富文字知識,增加表現手段,就必須朔本求源。這些大量的戰國、秦、漢簡牘,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窺探文字由篆而隸的演變軌跡、形體由來,而且由於大多是下級官吏的手跡,信手寫來,饒有天然之趣,其筆墨行使轉運清晰可辨,也非翻刻、傳摹者所能及。

東漢盛行刻碑銘功記事,以廣天下,傳後世,這就不同於簡牘大多作為一般記載、傳遞功能的文字,需要操辦者認真對待,此大概是隸書達到輝煌時期的一個主要原因。這一時期存留下來的佳刻甚多,鳳翥龍騰,各極其致。《石門頌》、《楊淮表記》圓勁縱逸,《衡方碑》、《魯峻碑》方嚴雄厚,《禮器碑》、《史晨碑》凝鍊典雅,《西狹頌》、《郙閣頌》寬博奇崛,《張遷碑》、《鮮于璜碑》古樸凝重,《曹全碑》、《孔宙碑》峻秀宕逸,《華山碑》、《乙瑛碑》謹嚴平實……可謂不勝枚舉。其中的大多數碑刻由於風化剝蝕,又平添了一份天然情趣和金石氣息,這種自然和歲月所賦予的美,是人工難以企及的。 漢代之後的隸書漸趨程式化,雖時見書刻,多不足取。直至清代,隨著碑學的振興,隸書才得以復甦,取得較高成就者有鄧石如、鄭簠、金農、伊秉綬、陳鴻壽、趙之謙等,他們的一個共同點是超越晉唐,直取先秦兩漢,這是他們成功的關鍵所在,也為我們留下了有益的啟迪。

臨習是學書的必由之路,猶如繪畫之素描、寫生。臨習又是從書者畢生功課,至老不可捨棄。當然,不同階段之臨習自有不同的目的,所用方法也各自不同。譬如,入門初學必須一筆不苟地忠於原帖,如此方可得其形體,悟其筆意,練得法度,養好習慣;有了一定基礎則取其意臨之,或者取所需臨之,如此方可心領神會,意到筆隨,逐漸蛻變為自家面目;及至書有所成,仍應不斷臨帖,時時以古法修養手性,免得流俗之弊偷入腕底,以臻“熟後生”之高境界。

首 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