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劉敞傳》“劉敞,字原父,臨江新喻人”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劉敞,字原父,臨江新喻人。舉慶曆進士,廷試第一。編排官王堯臣,其內兄也,□親嫌自列,乃以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賢院,判尚書考功。
奉使契丹,素習知山川道徑,契丹導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誇示險遠。敞質譯人曰:“自松亭趨柳河,甚徑且易,不數日可抵中京,何為故道此?”譯相顧駭愧曰:“實然。但通好以來,置驛如是,不敢變也。”順州山中有異獸,如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識,問敞。敞曰:“此所謂駁也。”為說其音聲形狀,且誦《山海經》、《管子》書曉之,契丹益嘆服。使還,求知揚州。
揚之雷塘,漢雷陂也,舊為民田。其後官取瀦①水而不償以它田,主皆失業。然塘亦破決不可漕,州復用為田。敞據唐舊券,悉用還民,發運使爭之,敞卒以予民。天長縣鞫王甲sha6*人,既具獄,敞見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戶曹杜誘,誘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②益牢。將論囚,敞曰:“冤也。”親按問之。甲知能為己直,乃敢告,蓋sha6*人者,富人陳氏也。相傳以為神明。
敞以識論與眾忤,求知永興軍,拜翰林侍讀學士。大姓范偉為奸利,冒同姓戶籍五十年,持府縣短長,數犯法。敞窮治其事,偉伏罪。未及受刑,敞召還,判三班院,偉即變前獄,至□四五,卒之付御史決。
敞侍英宗講讀,每指事據經,□以諷諫。時兩宮方有小人間言,諫者或訐而過直。敞進讀《史記》,至堯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側微也,堯禪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於上下耳。”帝竦體改容,知其以義理諷也。皇太后聞之,亦大喜。
積苦眩瞀,屢予告。帝固重其才,每燕見他學士,必問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賜之。疾少間,復求外,以為汝州,旋改集賢院學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寧元年,卒,年五十。
(選自《宋史·劉敞傳》,有刪節)
【注】①瀦:蓄積。②傅致:羅織。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素習知山川道徑 素:向來
B. 將論囚 論:討論
C. 持府縣短長 持:挾制
D. 卒之付御史決 決:判決
答案:B
6. 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3分)
①編排官王堯臣,其內兄也,口親嫌自列,乃以為第二
②偉即變前獄,至口四五,卒之付御史決
③敞侍英宗講讀,每指事據經,口以諷諫
A. ①且 ②則 ③所 B. ①以 ②於 ③因
C. ①且 ②則 ③因 D. ①以 ②於 ③所
答案:B
7. 下列文句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堯禪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於上下耳
B. 堯禪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於上下耳
C. 堯禪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於上下耳
D. 堯禪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於上下耳
答案:C
8.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雷塘曾被官府征作其它用途,劉敞經過努力,將它歸還給百姓,
B. 劉敞曾經在揚州和永興軍等處任職,為當地做了不少實事。
C. 范偉多次犯法,在劉敞的審理下伏罪,但劉敞被召還之後,他馬上翻供。
D. 當皇帝不聽其他大臣進諫時,劉敞犯顏直諫,用一身正氣折服了皇帝。
答案:D
9. 根據具體要求分別完成下列各題。(10分)
(1)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7分)
①甚徑且易,不數日可抵中京,何為故道此?(4分)
參考答案:本來就有很容易的大路可走,用不了幾天就可以到達中京,為什麼要取道這條路呢?或者為什麼要這么走呢?
②甲知能為己直,乃敢告,蓋sha6*人者,富人陳氏也。(3分)
答案:王甲知道劉敞能為自己主持公平正義,才敢告發,sha6*人的兇手就是富人陳氏。
(2)契丹人為什麼對劉敞表示嘆服?請結合具體事例加以說明。(3分)
答案:①劉敞對契丹道路了如指掌;②劉敞不僅能認識駁這種怪獸,還能描述怪獸的聲音和模樣,熟知古書。
二:
解析:
5.B【解析】將“論”代入語境中分析可知,是“定罪,處決”之意。
7.C【解析】給文言句子斷句首先要了解大意。本句的意思是堯要把位置禪讓給他,把天地分享給他,百姓愛戴他,並沒有其他的方法,只是把孝順友愛的品德在上下發揚光大啊。根據主語“堯” 可推斷“禪之以位”後應斷開,再根據主語“天地”“百姓”可斷兩處,“非”“惟”也可幫助斷句。
8.D【解析】D項無中生有,“當皇帝不聽其他大臣進諫時”文中並沒有提及,而是依靠講讀的機會勸諫皇上,且並非犯顏直諫,而是借史婉諫。
9.(1)(道路)非常筆直而且好走,用不了幾天就可抵達中京,為什麼(或:因為什麼緣故)要走此路呢?
【解析】徑:名詞活用為形容詞,“筆直的”(2分)。道:名詞作動詞,“取道”或“走”(2分)。語句通順連貫(1分)
(2)王甲知道劉敞能替自己申訴冤屈,才敢告訴劉敞,原來sha6*人的人,是富人陳氏。
【解析】鍵字詞在“直”、“乃”、“蓋”。“為己直”是為王甲做主,結合字義翻譯為伸冤、洗冤(2分)。“乃”可以是“才”或“於是”,這裡表條件,譯為“才”(1分)。“蓋”之後為原因,且此處用了一個判斷句式(2分)。
【參考譯文】
劉敞,字原父。慶曆年間進士,廷試時得了第一名。編排官王堯臣,是他的內兄(妻子的哥哥),為避嫌疑就將劉敞列為第二名。(劉敞進士及第之後)任蔡州通判,一直升到集賢院學試,考功員外郎。
(有一次)劉敞奉命出使契丹,他向來熟悉山川道路,契丹嚮導給他引路,從古北口到柳河,彎彎曲曲走了近千里,想要誇耀契丹的險峻遙遠。劉敞質問翻譯說:“從松亭趕到柳河,路途短而且容易走,用不了幾天就可抵達中京,為什麼要走這條舊道?”譯人嚮導相互看著,又驚又愧的說:“確實如此,但是通好以來,設定的驛道就是這樣的,不敢擅自改變。”順州山地中有一種奇異的野獸,長得像馬卻能捕食虎豹,契丹人不能識別它,問劉敞。劉敞回答說:“這就是傳說中的。”並說明它的聲音形狀,並且背誦《山海經》和《管子》中的描述曉諭他們,契丹更加佩服他。出使回朝,請求出任揚州知州。
揚州的雷塘,即是漢代稱雷陂(的地方),以前是民田。後來官府用來蓄水而不用其它地方的田來補償,許多農民沒有田耕而失業。然而雷塘已經決口破敗不能再蓄水漕運了,州府決定重新開墾為農田。劉敞根據唐代的舊田契,全部發還給農民,發運使為此爭論不同意,劉敞最終還是把田地還給了農民。天長縣審問王甲sha6*人一案,隨後定案,劉敞看案卷覺得有怨情,王甲害怕獄吏,不敢為自己申辯。劉敞將此案交付戶曹杜誘,杜誘不能查實平反,而強加的罪名更加牢固。將要批決定罪,劉敞說:“此案冤枉。”並親自審問王甲。王甲得知能為自己伸冤,才敢以實相告,原來sha6*人的是富人陳氏。此事(在民間)傳開,都認為劉敞神明。
劉敞因為議論政事與眾人相違背,請求任永興軍知軍,授為翰林侍讀學士。大戶人家范偉以奸詐手段獲取利益,貪污同姓各戶的賦稅五十年,挾制官府,幾次犯法。劉敞極力懲治范偉的罪行,范偉伏罪。還未給范偉施刑,劉敞被召回朝廷,判三班院,范偉馬上推翻前案,過四五次,最終將他交御史判決。
劉敞侍奉英宗講讀,每次講解造字時引經據典,用委婉的言詞進諫。當時兩宮正有小人挑撥離間,進諫的人有時揭發別人的過失而過分直率。劉敞講讀《史記》,讀到堯把天下授給舜時,拱手而說:“舜在微賤之時,堯將帝位禪讓給他,天地享有,百姓愛戴,沒有別的道理,只是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品德,光照天地罷了。”英宗起身改變容態,了解到劉敞是以義理勸諫。皇太后聽說了,也十分歡喜。
長期的勞作使劉敞眼睛昏花,幾次準予休假。疾病稍好期間,又請求出任外職,任為汝州知州,隨即改任集賢院學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寧元年去世,享年五十歲。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宋史·劉敞傳》“劉敞,字原父,臨江新喻人”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
《宋史·劉敞傳》“劉敞,字原父,臨江新喻人”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