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作文大全>> 散文>>正文

館讀 一個有故事的村莊

在連江縣的透堡鎮,有個名叫館讀的村莊。聽這名字,我立刻被吸引住了。

原來,這村莊還真的有它不凡的來歷呢。

南宋慶元四年(公元1198年),朱熹的理學被當政者韓侘胄視為偽學,朱熹在慶元 * 中遭貶謫,從都城臨安向福建東北部一路流落,一度安身在連江縣丹陽鎮的寶林寺隱居講學。韓侘胄知悉後,便派兵來丹陽捉拿朱熹。朱熹聞訊,在當地民眾的指點下,向透堡方向逃命。山路既長又陡,又逢天,朱熹越急越跑不動,竟悲傷地哭了起來。忽然,對面的烏山境傳來一陣又一陣琅琅的讀書聲。朱熹心弦為之一振,想,在如此偏僻之地還有聲響起,自己走的這條逃難之路走對了。即使山嶺再長再彎再陡,奔波得再苦再累,也值得了。朱熹斷言,這烏山境必定大有作為。於是,他就徑直朝烏山境村奔去。進村一看,果然有一所很大的私塾,二三十名學子正認真地跟著先生一字一句高聲而誦。朱熹無比喜悅,便決定在此傳道授業。在他的提議下,烏山境村改名為“館讀”,沿用至今。

今年五月,我們慕名採訪館讀村時,專門來到當年朱熹駐紮的私塾之處。一跨進門,果然有一股溫馨寧靜的書風飄蕩而來,仿佛把人帶到了那年清新爾雅的書香之境。遺憾的是,眼前的書館只剩下斷牆頹垣,惟有那一方池塘,仍掩映著深深淺淺的疏枝密葉,依然流動著永不退色的書光人影。不遠處,一所寬敞明亮的校舍,巍然屹立在村後的山坡上。

採訪中,村長陳久務不無自豪地告訴我們,關於“館讀”的村名還有一種說法呢。他說,大約是明朝天啟年間,他的祖上有陳尚華和陳尚貢兩個書生,都中了貢元,均被封為將仕郎。他們上任履職幾年後,有一次回鄉探親,看見家鄉的孩童無處讀書,感到羞愧,覺得連本鄉本土的事情都辦不好,何以安心到外面當官為政?於是,二人果斷決定回家鄉辦學,為子孫後代辦一件實實在在的好事。鄉親們見他們真的回來辦村學,既感動又感激,於是,建議將村名改為“館讀”。這個“館讀”是什麼意思呢?原來,這“館讀”兩字在書寫起來,“館”字是由“舍”與“官”組成,“讀”是由“言”與“賣”組成。那么,館讀,就是舍官賣言的意思。鄉親們用“舍官賣言”這個村名來讚頌兩位鄉賢的高尚之舉。

不管這兩個傳說真實與否,從該村的史志之中,我們可以領略到從古而來代代相傳的讀書之風。館讀,當年就幾百人口,如今也只一千六百人,僅從有記載的史料可知,明清兩朝就走出進士、貢士、舉人、秀才等三十多人。最有名的是清代嘉靖年間,十四歲考中秀才的陳應波、貢士陳作謀、陳齋三人。村里不僅出文官,還湧現出十多名武官,分別在各地戰場上屢立戰功。在戚繼光的殲倭之戰中,當地就有幾十名青壯年英勇參戰。

館讀,這個歷史厚重的文化名村,四處瀰漫著馥郁書香,就連村里古道觀的南天門通天王府的大柱上,都鐫刻著墨香濃郁的聯句:盼才有才得才用才才財王護助;思富學富爭富致富富福神庇佑。

村長告訴我們,新中國後,特別是恢復高考後,館讀村書香味越來越濃,村里每年都有三五個學子被大學院校錄取。到現在,該村在廈大、福大、武大、石油大學、美國紐約大學等學校讀書的學生已超過110人。眼下,這裡的村民更加重視讀書,不少家長為讓子女上最好的大學,不惜代價,專門在省城或縣城買下房子,從國小開始,就實行跟蹤培養。

啊,館讀村,真是一個書香氤氳的村莊。

來源:福州日報 2015-07-13 10:45:17
館讀 一個有故事的村莊_館讀 一個有故事的村莊作文0

吳安欽相關文章: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