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尋蹤念林公——紀念林則徐誕生二百三十周年(3)

晚年回到福州——

  一顆紅心 兩袖清風

林則徐46歲再次離開福州後,歷任湖北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江寧布政使、東河河道總督、江蘇巡撫、兩江總督兼兩淮鹽政、湖廣總督、兩廣總督等要職。其後是虎門禁菸的壯舉和遣戌伊犁的噩運,生活跌宕。獲赦離開新疆後,又先後擔任陝甘總督、陝西巡扶、雲貴總督等,至65歲那年一再因病懇告退休,終於得到皇帝批准。

從1850年4月14日返回福州,到當年12月病逝埋葬在福州北郊金獅山南麓林氏墓地,其間扣去赴廣西任欽差大臣途中的一個月,他晚年在福州實際居住不到5個月。雖然此前歷經虎門禁菸和充軍伊犁的動盪生涯,他仍然堅守“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信念。當時,福州已經開闢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但中英商業貿易冷淡,而鴉片貿易卻乘機大行其道。那些住在福州城的英國商人,也以“勝利”的殖民者自居,時常凌辱當地百姓,引起人民仇恨。這年6月,英國駐福州領事館代理領事及傳教士等違反規定,越過城門,向烏石山上的神光寺僧人租屋居住。侯官縣令竟然默許,在全國首開英人在通商口岸進城居住的先例。福州士民上書侯官縣令要求退租。林則徐則聯合一批士紳,發出《福州士民致英國領事館公啟》,提出嚴正聲明。同時,他看到官 * ,恐怕洋人得寸進尺,侵犯福州,於是與友人密商對策,認同蘇廷玉提出的以守五虎門為上策的建議。他不惜以老弱之軀,親自乘扁舟泛閩江口,考察五虎島及閩安鎮的地形,並寫《觀海詩》一首:“天險設虎門,大炮森相向。海口雖通商,當關資上將。唇亡恐齒寒,閩安孰保障?”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海防詩,現在讀來亦發人深思。

林則徐的愛國紅心,處處閃耀光芒。他聽說陽岐村重修“尚書廟”,以紀念南宋抗元名臣陳文龍,便應邀手書柱聯:“節鎮守鄉邦,縱景炎殘局難支,一代忠貞垂史傳;英靈昭海濋,與信國隆名並峙,十洲清晏仗神麻。”

面對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看到滿清政府的軟弱腐敗,退休居家、身體衰弱的林則徐只能以抗金、抗元英雄來激勵世人。

林則徐作為歷官40年、統兵40萬的“二品”大員,退休後依然居住在破舊的文藻山住宅。房前有小河流過,通到閩江;閩江漲水時,木屋往往被淹,且因多年失修,樑柱大多朽壞,已經難以修整,“欲行另購,力又不克從心”。但他不把此事放在心上。他寓居在第三進的雙層樓房,俗稱“七十二峰樓”;樓上是他的藏書處,取名“雲左山房”。他在這裡編輯了《雲左山房詩鈔》等多部大作傳世,並自題“七十二峰樓”柱聯:“坐臥一樓間,因病得閒,如此散才天或恕;結交千載上,過時為學,庶幾彪炳老猶明。”

這位一顆紅心、兩袖清風的民族英雄,始終活在家鄉父老和中國人民心中。

來源:福州日報 2015-07-20 12:24:26
榕城尋蹤念林公——紀念林則徐誕生二百三十周年(3)_榕城尋蹤念林公——紀念林則徐誕生二百三十周年(3)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