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家門前的小浦

外婆家門前有一條小浦,正式名稱叫衙前浦,是老家海島眾多的水浦之一。

每當閩江潮水上漲,外婆門前的這條小浦就熱鬧了起來。足有四五米長的機帆船,便會在就是滿潮時也只有十來米寬的小浦上穿梭,靠岸,裝貨或卸貨。記得大多是夏日傍晚時分,每當“突、突、突”的聲音響起,外婆就讓我端上一個大海碗,跟著她來到岸邊的石階上,等待船的靠岸。因為,有的船是討海回來的,會賣些海產品,特別是一種本地話叫“烏蛉”,學名叫“海瓜子”的,會堆滿半個船艙。一大海碗,記得只需一兩分錢。把烏蛉端回家,外婆讓我泡上水,把污泥淘洗掉,再把烏蛉邊上的類似根須的東西清除乾淨。當父母下班回來的時候,外婆就把它放在鍋里,加上清水、鹽、薑末煮開。一大碗細皮嫩肉、清香四溢的海瓜子,就成了晚餐桌上的一道人人喜歡的美食。

海島被江水和海水四面環抱著。衙前浦直通新道碼頭,而從新道碼頭流進來的閩江水,是淡水。因此,每當漲潮的時候,外婆就要拿著水桶到小浦里去提水。家門口離小浦有十來米,自己長大了,有力氣了,也就加入到了提水行列。後來,挑水就成了我的一項重要事項,母親也特地為我買了兩隻鋁製的小桶。要把外婆家的一個水缸裝滿,大約需要挑五六擔左右。因為浦水帶有泥土,會沉澱在缸底,所以,一個月至少要清洗一兩次水缸。這樣,挑水前,首先要把缸里剩餘的泥水用蠔殼做的水瓢舀乾淨,再用清水清兩三遍。水裝到八分缸時,我就捲起袖子,抓幾塊明礬在手心,成半握拳狀,在缸中順時針攪拌著,漸漸的,借著水的動力,速度越來越快,待到形成一個快速旋轉的漩渦時,我鬆開明礬,順水把手抽了出來,不久,漩渦慢慢不見了,水波漸漸平穩了,而水也從渾濁變得清澈見底了。這水不僅是生活用水,也是飲用水。這條小浦,對人們來說,可是生命之源啊!

為什麼會漲潮又會退潮呢?又是什麼時候漲,什麼時候退呢?“吃倒(讀dao音,意為午飯)、搭渡”,“一日暗(意為推遲)九水”。這是外婆對我的科普教育。意思是,中午吃完飯,好趕上搭渡船的時間,這個時間就是農曆十五。之後,每天的漲潮時間都會推遲四十五分鐘左右。按這個諺語所說的方法計算,潮水何時漲何時落,不是很清楚了嗎?

每當月光朗照,又恰逢漲潮時,是最令人興奮的。這時,月光,照在小浦上,月亮,倒影在小浦里,是那樣詩意盎然。船舷與路幾乎是齊肩的,只要一小跨,就到了船上。有時帶上小草席,在船面上一鋪,小夥伴一起躺了下來,遙望太空,各自說起了拿手的故事。最為愜意的,自然還是獨自躺在船艙上,隨著小浦的水波而蕩漾,一顆少年的心有時也飛向了遠方。

一曲“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讓人內心充滿溫暖。而外婆家門前的小浦,還真的有座橋,當地話叫做“透”,過透也就是過橋。外婆家所在地方的地名,本地話就叫過透。“透”在外婆家門口的左邊,有三四十米遠,架在小浦的兩岸,用大塊石砌成的。兩岸各種著一棵上了年紀的榕樹。從引橋算起,“透”大約有十來米長,與滿潮時小浦的寬度相當。中間有個很大的弧形橋孔,大橋孔左右各有一隻耳朵樣的小橋孔,類似著名的趙州橋一樣。大橋孔大約有三四米寬。路岸兩邊沿著橋孔往下,用大石板條斜鋪成了一個大石面,快到浦底的時候,還有兩 * 的石階,這裡實際上就是一個小碼頭。漲潮了,這裡變成了小夥伴們的跳水台。水性不錯又膽大的,就爬上“透”的水泥護欄,大多是光著屁股的,猛的一躍,當然是雙腳朝下的自由落體,“撲通”一聲,橋孔下便騰起一團水柱,接二連三的“撲通”“撲通”,橋下邊便一片歡騰了。這時,往往氣得在岸邊做事情的農婦們對著孩子大聲呵斥,因為撲騰起來的水,早已讓她們衣服濕透。但呵斥歸呵斥,“撲通”聲依然不斷。遺憾的是,自己始終沒有勇氣從橋上躍下,因而,也沒有辦法體驗到那樣的一種自在、瘋狂與快樂。

小浦對面,是當時全島最好的國小。學校的前身是創辦於民國4年的閩侯私立濟陽國小,民國29年,改為琅岐中心國小。如果從“透”上繞行,十來分鐘的時間就能到學校,但自己還是希望在上學或放學時,正好是潮水退得最乾淨的時候,因為這時,小浦就露出了它的本來面目,浦底往往只留下了一條小小淺淺的細流,還都墊著些零零落落的磚頭。我們就可以涉水來往於學校了。

從外婆家門往右拐,不到五十米,也有一個簡易碼頭,碼頭一樣伸向河底;而對岸的不遠處,也有一個類似的碼頭伸下來,這個碼頭就連著學校的邊門。從外婆家出來,下了碼頭,踩著磚頭,三步兩步就上了對岸,進校門坐到座位上,不用十分鐘。有時放學了,我們索性就脫下鞋子,在浦底里摸起了小魚,在灘涂上捉起了小螃蟹。記得老師多次在課堂上嚴厲批評我們這樣的行為,因為有的同學上學時,就在浦底里找起了螃蟹,把上課時間忘了,於是就乾脆逃課了;也有的同學放學了,在浦底抓起小魚,興致一來,順著浦底越走越遠,忘了回家的時間,於是,家長告到了老師那裡。

漲潮的時候,小鋪就像一條玉帶,從西向南,半繞著學校。學校的教室很寬敞,四行課桌椅排下來,兩邊還可以留出個一兩米寬的通道。西邊的窗戶不僅大而亮,且做工精緻。我經常找機會趴在窗台上,看小浦水快樂地淌流著。學校教學樓前有個大操場,當年,站下全校近千名師生還寬綽有餘。操場的南面盡頭,就是那條小浦。為了安全起見,學校用豎起的三四十公分寬的條石做成了圍牆。但課餘時,大家還是千方百計地往圍牆外鑽,因為到了潮水兩岸平的時候,在這裡玩起水上漂遊戲,是那個時候最激動人心的。

小夥伴們不知從哪裡先找了一堆小瓦片堆在腳邊,每個人都微蹲在岸邊,身子往右邊微斜著,左手自然護在肚前,右手則全力向後拉開,並保持與水面平行,然後,將三四個指頭輕捏著的小瓦片,奮力撇向遠方。只見瓦片貼著水面,如同一隻只利箭拚命向前沖,又如一頁頁扁舟義無反顧地飄向大海。你追我趕,滿頭大汗,笑聲連天。

外婆家所在的村就叫衙前村,這名稱也是有來歷的。宋仁宗天聖七年(1029年),朝廷就在島上設有巡檢司衙門,負責對進出閩江口船隻的檢查。滄海桑田,衙門遺址找不到了,但“衙前”這個地名卻一直沿用至今。也許因曾是顯要之地,村里誕生了不少富庶人家,走出了不少成功之士。這從留下來的沿著小浦而建的多座闊綽的古宅里就可見一斑。

我好幾個同學的家就在一個叫做“七柱廳”的大宅里。七柱廳,顧名思義,就是從前往後,大廳兩側各有七大根頂天立地的大柱子,整齊對稱排列,房子所形成的總跨度在四五十米以上。課餘,在七柱廳里做作業、玩耍,成了少年時最美好的時光,居住在這裡的幾位同學,也成了日後最好的朋友。七柱廳最讓我迷戀的是,每逢婚喪喜慶,柱子上便會貼滿或紅或白的對子,不管色彩如何,句子的意思似懂非懂,但從上至下那一氣呵成,行、楷、隸一樣瀟灑的法,常常讓我羨慕不已。七柱廳里的很多人都擅長書法,還走出了一位書法大家,他就是鼎鼎大名的陳奮武先生……

之後,工作留在了城裡,老家回得少了,外婆也隨舅舅到大城市養老了,小浦也漸漸地消失在了自己的記憶里。

一天,故地重遊發現,那條記載著少年歡樂的小浦不見了,幾乎成了一條污水溝,小浦兩岸已被人用石頭壘砌填平,蓋起了房子,那個架在小浦上的“透”也只剩下了可憐的模樣。只有“透”旁邊的榕樹,雖然老態了些,但還似乎保留著原來的綠意。

來源:福州日報 2015-11-02 12:27:55

蕭何相關文章

外婆家門前的小浦_外婆家門前的小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