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電影

很多年以前,小鎮是沒有電影院的,只在露天看電影,星星和月亮共賞,座無雅次。

電影下鄉,無異於一場盛會,莊稼提前入倉,老牛及時歸欄。最激動的是孩子們,午飯過後,三三兩兩,抬著長板凳,迫不及待,陸續趕赴放映點,搶早,為全家占個好位置。地點通常在兩處,學校操場和墟場。電影尚未開場,短椅長凳已是滿滿當當,靜待老少賓主落座。

鄉村電影_鄉村電影作文

起初,叫遮幅式,小銀幕吧。至於放映機多大,膠片幾毫米,觀眾不懂,也不關心,只要能放出電影就好。正片上映前,一般會加個“套餐”,放映員自製的幻燈和中央新聞紀錄片,這是村民了解時事的重要渠道之一。序幕不可缺,革命歌曲激盪在小鎮上空,雄壯、昂揚,村民連忙放下手中活計,匆匆趕來。有時,鎮村幹部也會藉此機會發布個通知,說點生產生活中的注意事項,效果意外地好。後來,單機換成了雙機,小銀幕換成了大銀幕,時稱“寬銀幕”,電影形象旋即高大起來。

千萬別小看了露天電影,放映的可都是貨真價實的“大片”。“八大樣板戲”,《紅樓夢》《西遊記》《梁山伯與祝英台》《畫皮》……這些當年熱播的中國傳統名劇,著實火了許多年。在露天看的第一部電影叫什麼,已經記不清。自從《少林寺》上映後,各村忽然冒出許多光頭,拜師習武的青少年仿佛一夜之間練成了氣候,無論田頭地尾,還是白天黑夜,長拳短腿,嚯嚯生風,隨時可見,隨處可聞。若論全民健身,與現在的廣場舞有一比。而《地道戰》《地雷戰》《渡江偵察記》,教會孩子們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分辨“好人壞人”絕對不用看第二眼。電影為鄉村送來一道強勁的春風。

更過癮的,應是鄉村之間的客串,主角當然是孩子們。只要聽說鄰近某村放電影,一群小夥伴,五個或六個,十個或八個,一召喚,群情回響。有時東村,有時西村,去時暮色朦朧,歸來滿天星輝。當然,並非每次都能如願,撲空在所難免,那是“情報”傳遞失誤,串錯了村莊。這點冤枉路,影響不了孩子們的興致,上山下水種地,哪樣不在行?好藉口,也是好機會,外出放風多愜意啊。一路天高地闊地侃,一路音殘調損地唱,行雲且流水,何況一路蛙鼓蟬鳴。如果趕上農忙時節,則要乖巧得多。農家孩子懂事早,擔當早,年紀不大,氣力不小,是父母的好幫手,電影再好,只能忍痛割愛。農田裡的活,孩子們樣樣都落不下。

除了鎮、村組織的電影“公映”“包場”也是常有的。鄉里人家好客,喜熱鬧,逢娶親嫁女作壽,主人多會包一場電影,請親朋好友鄉親觀看。用鄉里話說,一為名聲,二為慶賀,三為人氣。有些“包場”是強制的,那是有村民做錯事被抓了現形,如小偷小摸,亂砍濫伐,傷害 * ,違背道德。錯不至罪,上不了大是大非,由村委出面處理,罰一場電影,以此教育本人並警示民眾。

前些日子,和老李談起電影往事,額上的皺紋掩飾不住他內心的激動和興奮。老李今年六十多歲了,是長校鎮的電影放映員,整整三十年,從未離開過鄉村電影事業,直到十年前鄉村電影退出市場。與老李交談中得知不少放映人的故事和情結,比如“跑片”。“跑片”是份辛苦而緊湊的活兒,縣上分配給鄉鎮的電影拷貝計時計量,必須按規定時間接片和還片,否則就會耽誤其他鄉鎮放映。拷貝到鄉鎮再次分配,一天得跑多場,經常是東村放,西村已經來人等著,挑運設備。“跑片”期間,家裡再要緊的事都先放一邊。幾個場次下來,天都快亮了,一碗農家麵條,浮著數片豬油渣,算是宵夜。困了,拼兩張課桌,搭個鋪,也睡得香甜。如今,老李做了爺爺,家和人睦,並不曾聽他抱怨什麼,依然樂呵呵,酒量不減當年。

鄉村的夜簡明快捷,鄉村的電影如歌如履。走過一段路程,演繹一簾星月,終場,大道至簡,總有歸途。多元化現代影視發展,高清而又立體的呈現,何嘗不是精彩的續集。

山明水淨,月朗風清。送走晚霞,洗去一日辛勞和汗水,大小村莊沉浸在幸福、溫暖的夢境中。一代人的情懷,一代人的豁達和開朗,一代人的記憶。多少年了,電影裡的故事伴隨孩子們的成長漸漸遠去,它為幼小的心靈打開了一扇純美的視窗,在鏡頭前放大成永遠的世界,風景獨好。

來源:三明日報 2017-09-24 17:44:04

李新旺相關文章

鄉村電影_鄉村電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