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葉子的精彩

武夷山有中國最好的茶,武夷仙境自然成為茶商、茶客、茶道玩家的聖地。

武夷山遍地是好茶,一片葉子的精彩故事每天都在演繹。灑滿陽光的九月,我隨海外華文媒體“清新福建”南平採風行的老記們走進武夷,尋訪了一位茶葉達人,聆聽他與他的家族、他心中流淌的那個“瑞泉”的故事。

一片葉子的精彩_一片葉子的精彩作文

沿武夷山景區北入口,進入竹林幽深的景區內環路,左側千米處崇陽溪旁的一處四合院式的建築便是“瑞泉茶博館”,這是武夷山首家民營茶葉博物館。走進院落,茶香瀰漫,賓客盈門。館長黃先生中等個頭,身板壯實。他身著藍色中式衣衫,立領、紐扣和袖擺點綴著簡約、飄逸和禪意。

二樓的一間茶室,落地玻璃窗外松竹搖曳,恰似一幅三D山水圖畫,室內每一件掛件擺件、茶席茶具都顯得別致和精美。為我們泡茶的是一位身著灰色茶服的林姑娘,滿臉的稚氣,一問才知剛從技校畢業。林姑娘拿出一款名為“瑞泉號”的茶來,細細剪開泡袋口沿,倒進白瓷蓋碗中,待水澆開便懸壺高沖,水注似45度斜角有力地向杯壁撞擊,碗中乾茶隨水流打著“蓮轉”,瞬間,一股蘭花的淡雅清香裊裊上升,那濃濃的火焙氣息傳遞出幽谷、砂岩、雲霧般的意境……

黃先生祖上世代做茶,到了他這裡已是第12代傳承。他的曾祖父開創了“瑞泉”字號。當年他們居住在景區深處的水簾洞附近,崖高澗深,僻靜清幽,旁邊有一股清泉汩汩而流,黃氏先祖視為神賜之泉、吉祥之水,便給自己製作的岩茶取名“瑞泉”。

43歲的黃先生笑稱自己的人生軌跡不外乎做人、做茶、做茶文化。年幼時,每到採茶期制茶季,他看懂了爺爺、父親弓著背、佝著腰,夜半炭火焙茶的艱辛和雙手不停捻動的勞累。青年時,他到山中名寺天心永樂禪寺當俗家弟子,早上四點半起床,做早課、掃庭院、吃素食、背貨下山……這是一種人生的歷練,是去禪悟“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真諦。

生長在一個制茶的百年世家,黃先生以傳承手工制茶技藝為己任。除了謀生的需要,更多的還是對武夷岩茶的摯愛,在流傳了近千年的武夷岩茶(大紅袍)傳統製作技藝正逐漸淡出人們視線之際,像黃先生這樣一批守望者成為了這項古老技藝的助推者,他也成為武夷山僅有的1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傳承人之一。經過市場的開拓、原始的積累,2010年,他們家註冊成立了瑞泉茶葉有限公司,實行家族企業股權制,父親和黃氏三兄弟各有持股,又各有分工,他們的事業猶如當年萬里茶路時茶商雲集,舟船競發那般的興盛。

投茶、聞香、熱水沖淋,茶氣激揚,儀式般的泡茶在繼續。林姑娘將一袋“岩香妃”茶細細剪開,這是失傳已久的一個茶種,被黃先生研製開發出來。他指著那桔黃色的泡袋說:“用桔黃色一是暗合茶湯顏色,二是喻指黃氏之黃。logo用三條祥雲圖案喻指三兄弟同心,同時又是油黑色茶葉捲曲的象形。”

這是中國美院教授王洪的設計,王教授是瑞泉茶20年的冬粉。黃先生喜歡跟文化人交朋友,南懷瑾生前也是黃先生的茶客,還有文懷沙、于丹等文化名人,都是這裡的座上賓。他孜孜追求的是把茶博館作為傳播茶文化的一個平台,他全身心地去做武夷山茶文化的傳播者。為了讓人們看懂繁複的武夷岩茶製作工序,按照最古代、最原始的模樣在茶博館裡重現。他讓地上的每塊磚,牆體的每抹泥巴,灶前的每一個簸箕,唐代以來的2000多件茶器都“靈動”起來。為了修舊如舊,他曾跑到江西一個邊遠的村子裡,把一個會砌土牆土灶的師傅請出山來。如今人們站在這裡,可以直觀形象地了解采青、萎凋、炒青、揉捻、烘焙等岩茶製作的十幾道工序。在炭火的閃爍中,在做青的“茶”中,人們進入到與古人對話、與傳統相擁的時光穿越中。

走進內心,修禪;走向外界,做茶。“制茶的第一道工序是殺青,除去稚嫩,擺脫青澀,扔掉苦味,漸進醇香,人生也是如此啊。”黃先生的話讓我們品嚼良久。是的,人生如茶,茶如人生,願武夷山的茶人在一帶一路的新征程中漸行漸遠,也期待武夷山雲崖上的這股“瑞泉”,清流歸海,雅香萬里。

來源:福州日報 2017-11-27 09:22:45

楊鴻相關文章

一片葉子的精彩_一片葉子的精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