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說四·馬說

作者:韓愈 朝代:唐代

雜說四·馬說原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祇辱 一作:只辱)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詩詞問答

問:雜說四·馬說的作者是誰?答:韓愈
問:雜說四·馬說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雜說四·馬說是什麼體裁?答:文言文
問:韓愈的名句有哪些?答:韓愈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世上先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也只能辱沒在僕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餵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餵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現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餵養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注釋
伯樂:孫陽。春秋時人,擅長相(xiàng)馬(現指能夠發現人才的人)。
千里馬:原指善跑的駿馬,可以日行千里。現在常用來比喻人才;特指有才華的人。
而:錶轉折。可是,但是。
故雖有名馬: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故:因此 。 雖:雖然。名:名貴的。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也只能在馬夫的手裡受到屈辱(或埋沒)。祗(zhǐ):同“衹”,只,僅。
奴隸人:古代也指僕役,這裡指餵馬的人。
辱:這裡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
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駢,兩馬並駕。駢死:並列而死。於:在。槽櫪:餵牲口用的食器,引申為馬廄。
不以千里稱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馬的千里之能被埋沒。以:用。 稱:出名。
馬之千里者:之,定語後置的標誌。
一食:吃一頓。食,吃。
或:有時。
盡全,這裡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
石(shí),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一石約等於一百二十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食馬者:食,通“飼”,餵。
其:指千里馬,代詞。
是:這樣,指示代詞。
雖:雖然(與前面的雖不一樣,這裡指雖然)
能:本領。
足:足夠。
才 :才能。
美:美好的素質。
外見(xiàn):表現在外面。 見:通“現”,表現;顯現。
且:猶,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樣。
不可得:不能夠得到。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安:怎么,哪裡,疑問代詞。
求:要求。
策之:驅使它。策:馬鞭,引申為鞭打,這裡指鞭策,駕馭。之:代詞,指千里馬。
以其道: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確的方法。
食之:食,通“飼”,餵。
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這裡指餵飽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 材:通“才”,才能。盡(2):竭盡,發揮出。
鳴:馬嘶。
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執:拿。
策:馬鞭。
臨:面對。
嗚呼:表示驚嘆,相當於“唉”。
其(1):難道,表反問語氣。
其(2):大概,表推測語氣。
邪:通“耶”,表示疑問的語氣詞,意為“嗎”
知:懂得,了解,認識。

詩文賞析

《馬說》是一篇說理文,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說理卻並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說穿,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里馬的遭遇,提出事實,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虛詞(語助詞、感嘆詞和連線詞),體現出一唱三嘆的滋味和意境。伯樂的典故幾次被韓愈引用(見韓愈所作的《為人求薦書》及《送溫處士赴河陽序》),可見韓愈命運的坎坷。

《馬說》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這個命題不合邏輯。因為存在決定意識,伯樂善相馬的知識和經驗,必須從社會上(或說自然界)存在著大量的千里馬身上取得,然後逐漸總結出來的。所以有人認為韓愈這句話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義的。從唯物主義原則來看,這句話是錯誤的。韓愈把它作為語言,卻是發人深省的警句,是名言。因為世上有伯樂這種知識和本領的人太少。於是作者在下文正麵點明主旨,把千里馬的無限委屈傾訴出來。正由於“伯樂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好的牧馬人,而是“祇辱於奴隸人之手”,受無知小人的醃氣。這些寶馬死於槽櫪之間,其遭遇不幸、結局悲慘。沒有把這些馬當做千里馬,千里馬的死也是毫無所謂的了。“不以千里稱也”,包含著這樣的意思:連同情它們的人都沒有,更談不上對千里馬的死表示遺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從文章表面看,作者說得透徹,卻有很多辛酸痛楚還沒有吐露,看似奔放,實則內涵豐富。

作者刻畫“食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兩相對照,既寫出千里馬的抑鬱不平,也寫出不識真才者的愚昧專橫。千里馬在無人給它創造有利的客觀條件時,有時欲一展所長卻有力無處使,最後到了無力可使的程度,連一匹普通馬也比不上,實現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馬”。受辱和屈死也就不足為奇,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了。由於食馬者的原因,千里馬不能恪盡職守,還會受到責難和懲罰,往往被痛打一頓在待遇上也就越加糟糕(食之不能盡其材)。表面看“食馬者”不是伯樂,不懂馬語,卻蘊涵著懷才不遇的人面對那些愚昧專橫的統治者就是申訴也無用這一層意思。

文章寫到這裡,作者還覺得不夠,又接著用“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從“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層的刻畫。使文章生動深刻,也表現出作者的憤激。作者並沒有立即譴責這種不識馬的“人”,反而讓他面對著千里馬不懂裝懂,還說“天下無馬”。意思是說,這樣的“人”在主觀動機方面還是不錯的,他並非不想選拔人才,並非沒有求賢用賢之心,無奈賢人賢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觀上出了問題,卻把這種局面的形成推給客觀條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馬,食馬者卻對著千里馬發出了“天下無馬”的慨嘆,認為這不過是一匹連常馬也不如的馬。這是作者的諷刺。文章寫至此處,作者立即點明主題,用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結束,把“無馬”和“不知馬”這一矛盾形成一個高潮。這是韓愈凝聚濃縮手法的結果。

標籤:國中文言文古文觀止寫馬哲理

詩詞推薦

  • 春宵

    蘇軾宋代〕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歌管樓亭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
    雜說四·馬說原文_雜說四·馬說的賞析_古詩文
  • 宋人及楚人平

    公羊高先秦〕外平不書,此何以書?大其平乎己也。何大其平乎己?莊王圍宋,軍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於是
  • 留侯論

    蘇軾宋代〕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
  • 鈷鉧潭西小丘記

    柳宗元唐代〕得西山後八日,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鈷鉧潭。西二十五步,當湍而浚者為魚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樹。其
  • 不怕鬼 / 曹司農竹虛言

    紀昀清代〕曹司農竹虛言,其族兄自歙往揚州,途經友人家。時盛夏,延坐書屋,甚軒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
  • 連雨獨飲

    陶淵明魏晉〕運生會歸盡,終古謂之然。世間有松喬,於今定何間。故老贈余酒,乃言飲得仙。試酌百情遠,重觴忽忘天。天豈
  • 石鐘山記

    蘇軾宋代〕《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
  • 天馬二首·其一

    劉徹兩漢〕太一況,天馬下,沾赤汗,沫流赭。志俶儻,精權奇,籋浮雲,晻上馳。體容與,迣萬里,今安匹,龍為友。
  • 寡人之於國也

    佚名先秦〕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
  • 梟逢鳩 / 梟將東徙

    劉向兩漢〕鳩曰:“子將安之?”梟曰:“我將東徙。”鳩曰:“何故?”梟曰:“鄉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鳩曰:“子
  • 禪悅二首·其一

    張問陶清代〕 * 清坐道心長,消受蓮花自在香。八萬四千門路別,誰知方寸即西方。
    雜說四·馬說原文_雜說四·馬說的賞析_古詩文
  • 五月十九日大雨

    劉基明代〕風驅急雨灑高城,雲壓輕雷殷地聲。雨過不知龍去處,一池草色萬蛙鳴。
    雜說四·馬說原文_雜說四·馬說的賞析_古詩文
  • 駟驖

    佚名先秦〕駟驖孔阜,六轡在手。公之媚子,從公於狩。奉時辰牡,辰牡孔碩。公曰左之,舍拔則獲。游於北園,四馬既閒。
  • 戲為六絕句·其一

    杜甫唐代〕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
    雜說四·馬說原文_雜說四·馬說的賞析_古詩文
  • 掩耳盜鈴

    呂不韋先秦〕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錘毀之,鍾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 春日偶成

    程顥宋代〕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
    雜說四·馬說原文_雜說四·馬說的賞析_古詩文
  • 老子·八章

    佚名先秦〕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雜說四·馬說原文_雜說四·馬說的賞析_古詩文
  • 義田記

    錢公輔宋代〕范文正公,蘇人也,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鹹施之。  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
  • 隆中對

    陳壽魏晉〕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
  • 采苓

    佚名先秦〕采苓采苓,首陽之巔。人之為言,苟亦無信。舍旃舍旃,苟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采苦采苦,首陽之下。人
雜說四·馬說原文_雜說四·馬說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