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

作者:辛棄疾 朝代:宋代

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原文

過眼溪山,怪都似、舊時相識。還記得、夢中行遍,江南江北。佳處徑須攜杖去,能消幾緉平生屐。笑塵勞、三十九年非、長為客。
吳楚地,東南坼。英雄事,曹劉敵。被西風吹盡,了無塵跡。樓觀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頭先白。嘆人間、哀樂轉相尋,今猶昔。

詩詞問答

問: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的作者是誰?答:辛棄疾
問: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辛棄疾的名句有哪些?答:辛棄疾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眼前的山山水水,都似曾相識。還記得在夢中已將萬里江山走遍。游賞那些風景名勝,只需帶上手杖即可,耗損不了幾雙木屐。可笑我忙忙碌碌,卻有三十九年做得不對,長期做來去匆匆的過客。
昔日一統江山,如今卻被分為南北兩半。曹操、劉備皆是當世的英雄。可惜那些英雄豪傑,都已成了舊事,如今已沒有一絲痕。樓台剛剛建成,卻已不見人蹤;壯志未酬,我卻滿頭白髮。可嘆人世間的悲歡,不過是在循環往復,從古至今都是如此。

注釋
滿江紅:滿江紅,又名《上江虹》、《念良游》、《傷春曲》。唐人小說《冥音錄》載曲名《上江虹》,後更名《滿江紅》。宋以來始填此詞調。《欽定詞譜》以柳永“暮雨初收”詞為正格。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韻;後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韻。用入聲韻者居多,格調沉鬱激昂,前人用以發抒懷抱,佳作頗多。另有平聲格,雙調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韻,後片十句五平韻。
溪山:辛棄疾的溪山情節。
怪:驚異,駭疑。
緉(liàng亮):一雙。屐(jī擊):木底有齒的鞋,六朝人喜著屐游山。
塵勞:風塵勞辛,指其宦遊生涯。三十九年非:回顧三十九年,一切皆非。
坼(chè徹):裂開。
敵:匹敵。
樓觀甫成:樓閣剛剛建成。此喻調動頻繁,難展才略。旌旗:戰旗。旌旗未卷:指戰事未休,喻復國大業未了。
轉相尋:循環往復,輾轉相繼。

詩文賞析

此詞可分三層。

上片為第一層,由江行沿途所見山川引起懷昔游,痛惜年華之意。長江中下游地區山川秀美,辛棄疾南歸之初,自乾道元年至三年,曾漫遊吳楚,行蹤遍及大江南北,對這一帶山水是熟悉的。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此後出任地方官,調動頻繁,告別山水長達十年。此時復見眼中川“都似舊時相識”了。“溪山”曰“過眼”,看山卻似走來迎,這是江行的感覺。“怪”是不能認定的驚疑感,是久違重逢的最初的感觸。往事雖“還記得,卻模糊、記不真切,真象一場舊夢。

“還記得、夢中行遍,江南江北”,“夢中”雲者不僅有烘托虛實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實寫照,這種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來雄心壯志未得實現。業已倦於宦遊的結果。反覆玩味以上數句,實已暗伏“塵勞”、覺非之意。官場之上,往往如山水一般舊曾相識虛如幻夢不如遠離,同時也就成了一種強有力的召喚,來自大自然的召喚。所以,緊接二句寫道:“佳處徑須攜杖去,能消幾兩平生屐?”要探山川之勝,就得登攀,“攜杖”、著“屐”(一種木底鞋)是少不了的。

《世說新語·雅量》載阮孚好屐,嘗曰:“未知一生當著幾量(兩)屐?”意謂人生短暫無常,話卻說得豁達幽默。此處用來稍變其意,謂山川佳處常在險遠,不免多穿幾雙鞋,可這又算得了什麼呢!所以結尾幾句就對照說來,“笑塵勞、三十九年非”乃套用蘧伯玉(春秋時衛國大夫)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的話(語出《淮南子·原道訓》),作者當時四十歲,故這樣說。表面看,這是因虛度年華而自嘲,其實,命運又豈是自己主宰得了的呢。“長為客”三字深懷憂憤,語意曠達中包含沉鬱。實為作者於四十年年來之感慨,年已四旬,南歸亦久,但昔日的志願,卻無一件得以實現,感慨,今是昨非,一生勞碌,原來“長為客”無絲毫是自己左右的。

這片六句另起一意為第二層,由山川地形而引起對古代英雄事跡的追懷。揚州上游的豫章之地,歷來被稱作吳頭楚尾。“吳楚地,東南坼”化用杜詩(《登岳陽樓》:“吳楚東南坼”),表現江行所見東南一帶景象之壯闊。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國英雄,尤其是立足東南北拒強敵的孫權,最令他欽佩景仰。曹操曾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三國志。先主傳》)而孫權堪與二者鼎立。此處四句寫地靈人傑,聲情激昂,其中隱含作者滿腔豪情。“被西風吹盡,了無陳跡”二句有慨嘆,亦有追慕。恨不能起古人於九泉而從之的意味,亦隱然句中。

結尾數句為第三層,是將以上兩層意思匯合起來,發為更憤激的感慨。“樓觀才成人已去”承上懷古,用蘇軾詩“樓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鄭戶曹》)意,這裡是說吳國基業始成而孫權就匆匆離開人間。“旌旗未卷頭先白”承前感傷,由人及己,“旌旗”指戰旗,意言北伐事業未成,自己的頭髮卻先花白了。

綜此二者,於是詞人得出一個無可奈何的結論:人間哀樂從來循環不可琢磨(“轉相尋”),“今猶昔”。這結論頗帶宿命色彩,乃是作者對命運無法解釋的解釋。更是作者對命運不如已願,人事多乖的感嘆。

詞中一方面表示倦於宦遊——“笑塵勞、三十九年非”,另一方面又追懷古代英雄業績,深以“旌旗未卷頭先白”為憾,反映出作者當時矛盾的心情。雖是因江行興感,詞中卻沒有著重寫景,始終直抒胸臆;雖然語多含蓄,卻不用比興手法,純屬直賦。這種手法與詞重婉約、比興的傳統是完全不同的。但由於作者是現實政治感慨與懷古之情結合起來,指點江山,縱橫議論,抒胸中鬱悶,驅使古人詩文於筆端,頗覺筆力健峭,感情彌滿。所謂“滿心而發,肆口而成”,自具興發感人力量。

標籤:懷念人生寫山

詩詞推薦

  • 八聲甘州 寄參寥子

    蘇軾宋代〕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
    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原文_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的賞析_古詩文
  • 行田登海口盤嶼山

    謝靈運魏晉〕齊景戀遄台,周穆厭紫宮;牛山空灑涕,瑤池實歡悰。年迫願豈申,游遠心能通。大寶不歡娛,況乃守畿封。羈苦
  • 出塞

    王昌齡唐代〕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原文_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的賞析_古詩文
  •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唐代〕溪上遙聞精舍鍾,泊舟微徑度深松。青山霽後雲猶在,畫出東南四五峰。
    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原文_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的賞析_古詩文
  • 一萼紅·登蓬萊閣有感

    周密宋代〕步深幽。正雲黃天淡,雪意未全休。鑒曲寒沙,茂林菸草,俯仰千古悠悠。歲華晚、漂零漸遠,誰念我、同載五湖
  • 望岳三首·其二

    杜甫唐代〕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稍待
  • 鵲橋仙·夜聞杜鵑

    陸游宋代〕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
    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原文_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的賞析_古詩文
  • 天馬歌

    李白唐代〕天馬來出月支窟,背為虎文龍翼骨。嘶青雲,振綠髮,蘭筋權奇走滅沒。騰崑崙,歷西極,四足無一蹶。雞鳴刷燕
  • 山中

    盧仝唐代〕飢拾松花渴飲泉,偶從山後到山前。陽坡軟草厚如織,困與鹿麛相伴眠。
  • 南山詩

    韓愈唐代〕吾聞京城南,茲維群山囿。東西兩際海,巨細難悉究。山經及地誌,茫昧非受授。團辭試提挈,掛一念萬漏。欲休
  • 巫山曲

    孟郊唐代〕巴江上峽重複重,陽台碧峭十二峰。荊王獵時逢暮雨,夜臥高丘夢神女。輕紅流煙濕艷姿,行雲飛去明星稀。目極
    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原文_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的賞析_古詩文
  • 條山蒼

    韓愈唐代〕條山蒼,河水黃。浪波沄沄去,松柏在山岡。
    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原文_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的賞析_古詩文
  • 詠華山

    寇準宋代〕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原文_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的賞析_古詩文
  • 山中

    王維唐代〕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原文_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的賞析_古詩文
  • 浪淘沙·九日從吳見山覓酒

    吳文英宋代〕山遠翠眉長。高處淒涼。菊花清瘦杜秋娘。淨洗綠杯牽露井,聊薦幽香。烏帽壓吳霜。風力偏狂。一年佳節過西廂
    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原文_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的賞析_古詩文
  • 流夜郎贈辛判官

    李白唐代〕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夫子紅顏我少年,章台走馬著金鞭。文章
    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原文_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的賞析_古詩文
  • 晚泊潯陽望廬山

    孟浩然唐代〕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東林精舍近,日暮空聞鍾。
    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原文_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的賞析_古詩文
  • 蘭亭集序 / 蘭亭序

    王羲之魏晉〕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
  • 滿庭芳·蝸角虛名

    蘇軾宋代〕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乾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閒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渾教
  • 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

    納蘭性德清代〕此恨何時已。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三載悠悠魂夢杳,是夢久應醒矣。料也覺、人間無味。不及夜台塵土
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原文_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