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

作者:宋濂 朝代:明代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捨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後,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於余者乎?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余者哉!

詩詞問答

問:送東陽馬生序的作者是誰?答:宋濂
問:送東陽馬生序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送東陽馬生序是什麼體裁?答:文言文

譯文和注釋

譯文
  我年幼時就非常愛好讀書。家裡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冬天非常寒冷,硯台里的墨汁都結了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放鬆讀書。抄寫完畢後,便馬上跑去還書,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願意把書借給我,於是我能夠遍觀群書。成年以後,我更加仰慕古代聖賢的學說,又苦於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曾經趕到數百里以外,拿著經書向鄉里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前輩道德高望重,門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俯下身子,側著耳朵恭敬地請教;有時遇到他大聲斥責,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個字反駁;等到他高興了,則又去請教。所以我雖然愚笨,但最終獲得不少教益。

當我外出求師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峽谷之中。隆冬時節,刮著猛烈的寒風,雪有好幾尺深,腳上的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動彈不得。服侍的人拿著熱水為我洗浴,用被子裹著我,很久才暖和起來。寄居在旅店裡,旅店老闆每天供應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用紅色帽帶和珠寶裝飾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寶刀,右邊掛著香囊,光彩鮮明,像神仙一樣;我卻穿著破舊的衣服處於他們之間,但我毫無羨慕的心。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情,所以不覺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別人。我求學的辛勤和艱苦就是像這個樣子。如今我雖已年老,沒有什麼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於君子的行列中,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後,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地稱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如今的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大廈之下誦讀詩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穫的了;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裡,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別人處借來然後才能看到了。他們中如果學業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讚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態度謙恭。他自己說少年時對於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於學習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治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努力學習,則是我的志意;如果詆毀我誇耀自己際遇之好而在同鄉前驕傲,難道是了解我嗎?

注釋
東陽:今浙江東陽市,當時與潛溪同屬金華府。馬生:姓馬的太學生,即文中的馬君則。序:文體名,有書序、贈序二種,本篇為贈序。
余:我。嗜(shì)學:愛好讀書。
致:得到。
假借:借。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鬆讀書。弗,不。之,指代抄書。
走:跑,這裡意為“趕快”。
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既:已經,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歲時,舉行加冠(束髮戴帽)儀式,表示已成年。
聖賢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統。宋濂是一個主張仁義道德的理學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碩(shuò)師:學問淵博的老師。游:交遊。
嘗:曾。
趨:快步走。
鄉之先達:當地在道德學問上有名望的前輩。這裡指浦江的柳貫、義烏的黃溍等古文家。執經叩問:攜帶經書去請教。
稍降辭色: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辭色,言辭和臉色。
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
叱(chì)(咄duō):訓斥,呵責。
俟(sì):等待。欣(xīn):同“忻”。
卒:終於。
篋(qiè):箱子。曳屣(yè xǐ):拖著鞋子。
窮冬:隆冬。
皸(jūn)裂:皮膚因寒冷乾燥而開裂。
僵勁:僵硬。
媵人:陪嫁的女子。這裡指女僕。持湯沃灌:指拿熱水喝或拿熱水浸洗。湯:熱水。沃灌:澆水洗。
衾(qīn):被子。
逆旅:旅店。
日再食:每日兩餐。
被(pī)綺繡:穿著華麗的綢緞衣服。被,同“披”。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朱纓寶飾:紅穗子上穿有珠子等裝飾品。
腰白玉之環:腰間懸著白玉圈。
容臭:香袋子。臭(xiù):氣味,這裡指香氣。
燁(yè頁)然:光采照人的樣子。
縕(yùn)袍:粗麻絮製作的袍子。敝衣:破衣。
耄(mào)老:年老。 * 十歲的人稱耄。宋濂此時已六十九歲。
幸預:有幸參與。君子指有道德學問的讀書人,另譯指有官位的人 。
綴:這裡意為“跟隨”。
謬稱:不恰當地讚許。這是作者的謙詞。
諸生:指太學生。太學:明代中央政府設立的教育士人的學校,稱作太學或國子監。
縣官:這裡指朝廷。
廩(lǐn)稍:當時政府免費供給的俸糧稱“廩”或“稍”。
裘(qiú):皮衣。葛:夏布衣服。
遺(wèi):贈,這裡指接濟。
司業、博士:分別為太學的次長官和教授。
非天質之卑:如果不是由於天資太低下。
流輩:同輩。
朝:舊時臣下朝見君主。宋濂寫此文時,正值他從家鄉到京城應天(南京)見朱元璋。
以鄉人子:以同鄉之子的身份。謁(yè):拜見。
撰(zhuàn):同“撰”,寫。長書:長信。贄(zhì):古時初次拜見時所贈的禮物。
夷:平易。
歸見:回家探望。
“謂余”二句:認為我是在勉勵同鄉人努力學習,這是說到了我的本意。
詆(dǐ):毀謗。
際遇之盛:際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賞識重用。
驕鄉人:對同鄉驕傲。

詩文賞析

宋濂少時勤苦好學,元時曾受業於文豪吳萊、柳貫、黃之門,得其薪傳。於書無所不窺;自少至老,未嘗一日釋卷,故學識、文才俱登峰造極。及事明太祖,凡國家祭祀、朝會、詔諭、封賜之文,多出其手。相傳明太祖嘗以文學之臣問於劉基,基對曰:“當今文章第一,輿論所屬,實在翰林學士臣濂,華夷無間言者。其次臣基,不敢他有聽讓。”(《跋張孟兼文稿序後》)當時日本、高麗使臣來京朝貢者,每問“宋先生安否”,且以重金購其文集而歸。著有《宋學士集》《宋文憲全集》並行於世。宋濂文雍容高華,醇厚演迤,而多變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濂文雍容渾穆,如天閒良驥,魚魚雅雅,自中節度。”劉基於其所著《宋景濂學士文集序》中引歐陽玄贊濂之言曰:“先生天分極高,極天下之書無不盡讀;以其所蘊,大肆厥辭。其氣韻沈雄,如淮陰出師,百戰百勝,志不少懾;其神思飄逸,如列子御風,飄然騫舉,不沾塵土;其詞調清雅,如殷卣周彝,龍紋漫滅,古意獨存。其態度多變,如晴霽終南,眾騶前陳,應接不暇,非具眾長,識邁千古,安能與此!”他在文學上主張崇實務本,“必有其實,而後文隨之”;強調“隨物賦形”、“人能養氣則情深文明,氣盛而化神”(《文原》)。著名篇章有《秦士錄》《王冕傳》《胡長孺傳》《李疑傳》《環翠亭記》《看松庵記》等,《送東陽馬生序》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敘自己“為學之難”,先揭示“嗜學,家貧”的主客觀情況。“嗜學”,有強烈的讀書願望,濃烈的讀書興趣,而“家貧”則無力購書,無資聘師,無法結友。在這種處境下,唯有靠自己的“專心”、“勞苦”予以克服。作者先敘無書之苦。“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好讀書卻買不起書,只有走借書之途。再寫借書之難,借來的書,不能污損,不可久待,只有“手自筆錄,計日以還”。為了不逾約,即使是“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也“弗之怠”,仍要“筆錄”。複寫求師之艱。先寫“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嘗趨百里外”求教,不辭勞苦。鄉賢因門人弟子眾多,對他“未嘗稍降辭色”,他不因冷遇而灰心,不因疏淡而反感,相反的卻是“俯身傾耳以請”;甚至會遇到“叱咄”,而他卻“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鄉先達的態度愈差,他的態度卻愈敬,可見求知的心誠。再寫外出從師的“勤且艱”。“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道路、環境、季節、氣候,都極惡劣,而他“足膚皸裂”、“四肢僵勁”,則置天寒地凍於不顧,山高路遠而不管。對於衣、食、住也不講究。寄居旅舍,一天兩頓飯,無甘美肥鮮;一身粗布破袍,無光鮮錦繡。作者於前面以環境的惡劣突顯其堅苦不移,這裡則以“燁然若神人”的紈絝子弟為對比,反襯其獨得其樂。正由於如此,不計客觀條件的艱苦,執著追求,虛心求教,他才能“遍觀群書”,而列於君子之列,居天子之側,四海稱其姓氏。從封建社會的“學而優則仕”的觀點看,宋濂可謂學有所成的了。接著寫諸生學習條件優裕而懈怠,回應上文,又明揭意圖。作者仍然從食、住、書、師四個方面予以對比。太學生無衣食之患,相反的是鮮服美食;高堂大廈,群書畢集,師隨左右,不像自己當年的學習,有“凍餒之患”、“奔走之勞”、“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條件好了,卻有“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條件的優裕和效果的不佳又形成對照。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礎上其理穎然而出:“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顯示了不容置辯的力量。最後一節文字寫作這篇序的目的:“勉鄉人以學”。作者和馬君則系同鄉關係,又是位勤奮好學的青年,加之以長信為進見禮,言和色夷,是個流輩稱其賢的“善學者”,因而才誠懇地以“為學之難以告之”。由於文中是以個人的經歷和體會為例證的,因而要申說一下無“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的意思。作者在行文中也一直注意防止驕矜之意,寫向人請教,說“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稱自己“今雖耄老,未有所成”,以及“幸預”、“綴”、“謬稱”等謙讓之辭,純然是長者之風,學者之范。

作者勖勉後生馬君則,語重心長,寓理於事,其事一為己事,一為人事。敘己事,娓娓動聽;述人事,頭頭是道。以己事與人事相比照,其理煜然。人事即為太學生事,馬生系太學生中之一員。但又不同於一般的太學生,是個“用心於學甚勞”的“善學者”,因而具有勸勉的基礎,否則也不必如此諄諄告誡。這篇勸學篇,因為作者現身說法和嚴密對比,事繁而不蕪。語簡而意昭,不愧是宋濂的力作之一,也是明文中的佼佼者。

宋濂不僅學識豐贍,文才彪炳,而且政治經驗富足,馬生原是個用心於學的人,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那作者又為何還要如此教誨?作者不說太學使人養尊處優,不求上進,而講條件優越,要充分運用。這是因為他深知朱元璋登上寶座後一直妒賢嫉能、殺戮功臣,以鞏固其統治。他的親信謀士、開國功臣劉基就死於朱元璋的陰謀,開國元勛徐達、太師韓國公李善長、中丞塗節、吏部尚書詹徽、開國公常升等都被朱元璋以各種藉口而殺害。宋濂可謂知時識世,在朱元璋大清洗之前就告老還鄉,退居林泉。他這次“朝京師”,馬生“撰長書以為贄”,對他加以讚頌,他為了避免朱元璋的疑忌,在贈序中不講為國為民之類的涉嫌的話,而講萬年百處可說的讀書問題。談讀書,還不忘讚揚一下太學,對皇帝主辦的學校條件說了一番好話。從這裡可見宋濂不僅飽有學識,而且老於世故。宋濂雖然如此小心謹慎,可是後來他的孫子與一案有牽,最後也誅及了他。

點評:欲得真學問,須下苦工夫。

作者在這篇贈言裡,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文中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並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於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作者的這種認識在今天仍有借鑑意義。但他所說的學習目的與內容,則不足取。文章層次分明,描摹細緻,情意懇切,詞暢理達。

《送東陽馬生序》的勸勉之意是力透紙背的。全文對學之意義隻字未提,僅在“非苦學無以成”上大做文章,這是因為,學習的重要,是婦孺皆知的道理,“學有所成”也是眾人追求的目標。作者抓住怎樣實現“學有所成”這一點,現身說法,語重心長,借褒揚同鄉馬君則,以教化太學諸生。

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宋濂對年輕後生,並不避諱自己早年家貧、求學歷盡千辛萬苦的往事。文章中,他以現身說法,坦誠而具體地敘說了自己從幼年到成年的艱苦求學歷程,用以勉勵後生勤奮學習。其中,種種艱辛,令人慨嘆;刻苦、勤奮的精神、虛心的學習態度,令人肅然起敬。

作者善於運用對比映襯手法,突出體現文章的主旨;同樣是和顏悅色,侃侃而談,循循善誘,讓人樂於領悟其中的道理。

文中有求學時自己與同學的對比,從另一個側面強調,不僅要矢志不移、不畏生活的艱難困苦,更要追求精神的充實;文中還以如今太學生求學條件之優越與自己當初求學之艱苦,從衣、食、住、學等方面進行鮮明對比,著重強調,學業是否有成,關鍵在於自身是否專心致志。

標籤:國中文言文學習送別勵志

詩詞推薦

  •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唐代〕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_送東陽馬生序的賞析_古詩文
  •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唐代〕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_送東陽馬生序的賞析_古詩文
  • 一絡索·送蜀守蔣龍圖

    陳鳳儀宋代〕蜀江春色濃如霧。擁雙旌歸去。海棠也似別君難,一點點、啼紅雨。此去馬蹄何處。沙堤新路。禁林賜宴賞花時,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_送東陽馬生序的賞析_古詩文
  • 送韋整尉長沙

    張祜唐代〕遠遠長沙去,憐君利一官。風帆彭蠡疾,雲水洞庭寬。木客提蔬束,江烏接飯丸。莫言卑濕地,未必乏新歡。
  • 五松山送殷淑

    李白唐代〕秀色發江左,風流奈若何。仲文了不還,獨立揚清波。載酒五松山,頹然白雲歌。中天度落月,萬里遙相過。撫酒
  • 九日送別

    王之渙唐代〕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_送東陽馬生序的賞析_古詩文
  • 點絳唇 送李琴泉

    吳大有宋代〕江上旗亭,送君還是逢君處。酒闌呼渡。雲壓沙鷗暮。漠漠蕭蕭,香凍梨花雨。添愁緒。斷腸柔櫓。相逐寒潮去。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_送東陽馬生序的賞析_古詩文
  • 狼三則

    蒲松齡清代〕其一  有屠人貨肉歸,日已暮,欻一狼來,瞰擔上肉,似甚垂涎,隨尾行數里。屠懼,示之以刃,少卻;及走,
  • 劉氏善舉

    佚名〔〕劉氏者,某鄉寡婦也。育一兒,晝則疾耕作于田間,夜則紡織於燭下,竟年如是。鄰有貧乏者,劉氏輒以斗升相濟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_送東陽馬生序的賞析_古詩文
  • 鵲橋仙·七夕

    蘇軾宋代〕緱山仙子,高情雲渺,不學痴牛女。風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客槎曾犯,銀河微浪,尚帶天風海雨。
  • 送賈訥倅眉二首

    蘇軾宋代〕當年入蜀嘆空回,未見峨眉肯再來。童子遙知頌襦袴,使君先已洗樽罍。(李大夫,眉之賢守也。)鹿頭北望應逢
  • 秦西巴縱麑

    佚名先秦〕孟孫獵而得麑,使秦西巴持歸烹之。麑母隨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縱而與之。孟孫歸,求麑安在。秦西巴對曰:“
  • 鷓鴣天·送人

    辛棄疾宋代〕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餘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_送東陽馬生序的賞析_古詩文
  • 別舍弟宗一

    柳宗元唐代〕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桂嶺瘴來雲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欲知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_送東陽馬生序的賞析_古詩文
  • 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

    李白唐代〕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絕頂,下窺天目松。仙人煉玉處,羽化留餘蹤。亦聞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_送東陽馬生序的賞析_古詩文
  • 送別

    王維唐代〕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_送東陽馬生序的賞析_古詩文
  • 送遷客

    棲蟾唐代〕諫頻甘得罪,一騎入南深。若順吾皇意,即無臣子心。織花蠻市布,搗月象州砧。蒙雪知何日,憑樓望北吟。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_送東陽馬生序的賞析_古詩文
  • 卜運算元·送鮑浩然之浙東

    王觀宋代〕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_送東陽馬生序的賞析_古詩文
  • 雜曲歌辭少年行四首

    王維唐代〕新豐美酒斗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
  • 臨江仙

    蘇軾宋代〕冬夜夜寒冰合井,畫堂明月侵幃。青缸明滅照悲啼。青缸挑欲盡,粉淚裛還垂。未盡一尊先掩淚,歌聲半帶清悲。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_送東陽馬生序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