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喻

作者:蘇軾 朝代:宋代

日喻原文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槃而得其聲,他日聞鍾,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樾,以為日也。日之與鍾、龠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槃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龠,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謂致?孫武曰:“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沒矣。夫沒者豈苟然哉?必將有得於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於沒人,而求其所以浮沒矣,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於道;今者以經術取士,士求道而不務學。渤海吳君彥律,有志於學者也,方求舉於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詩詞問答

問:日喻的作者是誰?答:蘇軾
問:日喻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蘇軾的名句有哪些?答:蘇軾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一出生就雙目失明的人不認識太陽,問看得見的人太陽是什麼樣子。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樣子像銅盤。”這個失明的人敲銅盤聽到了它的聲音,一天聽到鐘聲,就把發出聲音的鐘當做了太陽。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光像蠟燭。”失明的人用手摸蠟燭,曉得了它的形狀。一天,摸到一支形狀像蠟燭的樂器龠,就把它當做了太陽。

太陽和鍾、龠的差別太大了,但是天生雙目失明的人卻不知道它們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因為他不曾親眼看見,而是向他人求得關於太陽的知識。抽象的道理很難被認識,這一點比太陽難認識的情況更加嚴重,人們不通曉抽象的道理的情況,和生來就不認識太陽的盲人沒有什麼不同。通曉的人告訴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啟發誘導,也無法使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銅盤和用蠟燭來說明太陽的比喻或教法好。從用銅盤比喻太陽到把銅鐘當做太陽,從把銅鐘當做太陽而到把樂器龠當做太陽,像這樣輾轉連續地推導,難道還有個完嗎?所以人世上大談“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來闡明它,有的沒有理解它卻主觀猜度它,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這個“道”最終不可能求得嗎?蘇軾說:“道能夠通過自己的虛心學習,循序漸進使其自然來到,但不能不學而強求它。”那么什麼叫做自然來到呢?孫武說:“會作戰的將軍能招致敵人,而不被敵人所招致,不使自己處於被動的境地。”子夏說:“各行各業的手藝人坐在店鋪作坊里,完成他們製造和出售產品的業務。有才德的人刻苦學習,來使道自然到來。”不是強求它而使它自己到來!

南方有很多會潛水的人,他們天天都生活在水邊,七歲就能趟水過河,十歲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歲就能潛入水裡了。潛水的人能長時間地潛入水裡,哪裡是馬虎草率而能這樣的呢?一定是對水的活動規律有所領悟才能做到。天天生活在水邊,那么十五歲就能掌握它的規律。生來不識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壯年,見到了船也會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會潛水的人詢問來求得他們能潛入水裡的技術,按照他們說的技術到河裡試驗,沒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實實地刻苦學習而專力強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學潛水的人一樣。

從前以講究聲律的詩賦擇取人才,所以讀書人學習儒家、墨家還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現在以經學擇取人才,所以讀書人只知道強求義理,而不是踏踏實實地學。渤海人吳彥律,是有志對經學做實實在在地學習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禮部主管的進士考試,因此,寫《日喻》來勉勵他。

注釋
日喻:關於太陽的比喻。
眇:瞎子。
樾:笛類樂器,比笛短,有七孔、三孔等說。
蘇子:蘇軾自稱。
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沒人:能潛入深水的人。
渤海:唐代郡名,在今山東濱縣一代。

詩文賞析

《日喻》是1078年(宋神宗元豐元年),蘇軾任徐州知州時所作。“日喻”的“喻”,是“比喻”的意思,借用形象生動的事物進行比喻說理,是議論中常見的一種論證方法,《日喻》是一篇議論文,作者善於用形象比喻來逐層推進,引出觀點,因之成文。

標籤:哲理

詩詞推薦

  • 父善游

    呂不韋先秦〕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雖善游,其子豈
  • 小兒不畏虎

    蘇軾宋代〕有婦人晝日置小兒沙上而浣衣於水者。虎自山上馳來,婦人倉皇沉水避之。二小兒戲沙上自若。虎熟視久之,至以
  • 次北固山下

    王灣唐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日喻原文_日喻的賞析_古詩文
  • 人之初

    王應麟宋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
    日喻原文_日喻的賞析_古詩文
  • 放言五首 並序

    白居易唐代〕元九在江陵時,有《放言》長句詩五首,韻高而體律,意古而詞新。予每詠之,甚覺有味,雖前輩深於詩者,未有
  • 傷仲永

    王安石宋代〕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 荀巨伯探病友 / 荀巨伯探友

    劉義慶南北朝〕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
    日喻原文_日喻的賞析_古詩文
  • 雪梅·其一

    盧梅坡宋代〕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日喻原文_日喻的賞析_古詩文
  • 春草

    楊基明代〕嫩綠柔香遠更濃,春來無處不茸茸。六朝舊恨斜陽里,南浦新愁細雨中。近水欲迷歌扇綠,隔花偏襯舞裙紅。平川
    日喻原文_日喻的賞析_古詩文
  • 朝三暮四

    佚名先秦〕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
  • 河中石獸

    紀昀清代〕滄州南一寺臨河乾,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
  • 桂源鋪

    楊萬里宋代〕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
    日喻原文_日喻的賞析_古詩文
  • 游山西村

    陸游宋代〕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
  • 連雨獨飲

    陶淵明魏晉〕運生會歸盡,終古謂之然。世間有松喬,於今定何間。故老贈余酒,乃言飲得仙。試酌百情遠,重觴忽忘天。天豈
  • 鐵杵磨針

    祝穆宋代〕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
    日喻原文_日喻的賞析_古詩文
  • 望岳

    杜甫唐代〕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曾 通:層)會當凌絕頂,
    日喻原文_日喻的賞析_古詩文
  • 外科醫生

    江盈科〔明代〕有醫者, 自稱善外科。一裨將陣回,中流矢,深入膜,延使治。乃持并州剪,剪去矢官,跪而請酬。裨將曰:“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佚名先秦〕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
    日喻原文_日喻的賞析_古詩文
  • 畫雞

    唐寅明代〕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
    日喻原文_日喻的賞析_古詩文
  • 泛海

    王守仁明代〕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
    日喻原文_日喻的賞析_古詩文
日喻原文_日喻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