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931年>> 6月19日

賽珍珠作品《大地》正式出版

1931年6月19日

如果說,諾貝爾文學獎曾授予了如羅曼-羅蘭、泰戈爾、蕭(伯納),法郎士等一批著名的優秀作家的話,那末,193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卻授給了一個末流的暢銷書作家賽珍珠。
賽珍珠,原名珀爾-賽登斯特里克-布克,1892年出生於美國維吉尼亞州。父母親均是美國基督教長老會派到中國來的傳教士。賽珍珠從小隨父母來到中國,在江蘇鎮江長大,自小跟中國教師學習經書。15歲時,她進上海英國人辦的寄宿學校念書。賽珍珠是她模仿清末名妓“賽金花”為自己起的中國名字。可見,名妓“賽金花”在她心目中有著特殊地位。
17歲時,賽珍珠回到美國進入維吉尼亞州倫道夫一梅康女子學院攻讀心理學,畢業後在美國過了一段短期的教書生活後又來到中國,在鎮江一所教會學校教英文。1917年,賽珍珠與傳教士約翰-洛辛-布克結婚,自己也從事傳教活動。爾後,她又在南京金陵大學和東南大學教英文和英國文學。
賽珍珠於1922年開始寫作,初次在美國《大西洋》月刊上發表作品。1925年她再度回國進康奈爾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後又來到中國,並開始從事長篇小說的寫作。
1928年,中國爆發了舉世聞名的北伐戰爭。賽珍珠站在反動的立場上,仇視革命戰爭。因此等到北伐軍進入南京時,她擔心自己的生命沒有保障,匆匆離開了中國。
1931年,她的暢銷書《大地》在美國約翰一戴公司出版。這本書的發行使她成為名噪一時的暢銷書作家。《大地》也於第二年獲美國普利茲獎。這部小說系她的代表作品《大地上的房子》三部曲之一,其他兩部分別是寫於1932年的《兒子們》和1935年的《分家》。
她被某些人稱為“中國通”,但她的描寫中國社會風貌的作品,並沒有反映出中國人民的命運,並沒有觸及中國社會的實質,僅僅是杜撰了某些個別的現象而已。魯迅曾經在1933年11月15日的致姚克書中指出:“中國的事情,總是中國人做來,才可以見真相,即如布克夫人,上海曾大歡迎,她亦自謂視中國如祖國,然而看她的作品,畢竟是一位生長中國的美國女教士的立場而已,所以她之稱許‘寄廬’也無足怪,因為她所覺得的,還不過一點浮面的情形。只有我們做起來,方能留下一個真相。”
誠如魯迅先生所指出的那樣:“她的作品”,表現了一位“生長中國的美國女教士的立場”。從小說《大地》的故事梗概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這一點:
一個名叫王龍的貧苦農民從地主黃家娶回一個丫頭做老婆。倆人辛勤積攢,漸有積蓄。他倆一心想拿這筆錢買田。黃家後代揮霍錢財,把田一塊塊賣出去,而王龍卻一塊塊地買進。不料來了荒年,災民搶劫了王龍的家。王龍只得逃到南方城市,靠拉洋車和乞討過活。此時的王龍一心望天下雨可以回到老家去種田,什麼革命都無濟於事。在一次貧民暴動中,王龍撈到了一筆錢財。於是他回到老家買了牛,買了田,學著地主的樣娶了姨大太,後來住進城裡的大宅,又娶了一個18歲的丫頭當小老婆......
像這樣一個故事顯然是脫離了中國當時社會的本質,憑藉一些極個別事件杜撰出來的。然而,1938年的諾貝爾文學將卻授給了這樣一個作家。當時的諾貝爾委員會的主席霍爾斯陶穆,在評析賽珍珠的報告中還說:“這次頒獎決定,要比以前許多次決定來得恰當些。”瑞典文學學院還給予了這樣的評語:“由於她對中國農村生活所作的豐富而生動的史詩般的描繪,以及她的傳記性的傑作。”顯然,這般評價是極不公允的。
1938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競爭者中,有1939年獲獎的西倫佩,1944年獲獎的楊森,1946年獲獎的黑塞以及義大利的史學家克羅齊、希臘詩人帕拉馬斯、英國小說家赫肯胥等約30名強手。賽珍珠卻意外地拔地而起,成了舉世矚目的人物。這一點,不僅使世人大吃一驚,而且就連賽珍珠本人也沒有想到。在斯德哥爾摩的正式通知電報未到達賽珍珠之手的時候,記者們已經知道了這一訊息,他們紛紛湧進賽珍珠的寓所去向她採訪,並轉告了這一“喜訊”。賽珍珠本人起先也吃了一驚。她說:在瑞典文學院的電報到達之前,她寧願相信這是一場誤會,或者是一個低級的笑話。賽珍珠的這番話是否出於真心,只有她自己才知道。我們知道的是:當她明確得悉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電報後,馬上決定前去斯德哥爾摩領獎。
賽珍珠一生共寫了85部作品,包括小說、傳記、兒童文學、政論等。1933年她用英文翻譯了《水滸》,改名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魯迅對此舉表示了不滿。他說:“近布克夫人譯《水滸》,聞頗好,但其書名,取‘皆兄弟也’之意,便不確,因為山泊中人,是並不將一切人們都作兄弟看待的。”(與克書,1934年3月24日)
1934年,賽珍珠與布克離婚,進入美國約翰一戴公司編輯部工作,第二年與公司老闆、《亞細亞》雜誌主編查一沃爾什結婚。晚年的作品《北京來信》、《梁太太的三個女兒》等,明顯地流露出對新中國的敵視態度。賽珍珠於1973年去世。

6月19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