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兵不血刃

兵不血刃

謂不經過戰鬥而取得勝利。荀子認為,戰爭是實現仁義的手段。他說,堯伐歡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湯伐夏桀,文王伐崇,武王伐紂,上述四帝、兩王都是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因而,附近的人因其推行善政而服從其領導,遠方的人因仰慕其德行而前來投奔,武器上沒有一點血跡,遠近已來歸服,功德極盛,恩惠遍及四方。

【出典】:

《荀子·議兵》:“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過者化,若時雨之降,莫不說喜。是以堯伐歡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此四帝、兩王皆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也。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德盛於此,施及四極。”

【例句】:

尉繚子·武議》:“武王不罷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誅紂。” 唐·房玄齡《晉書·王濬傳》:“濬自發蜀,兵不血刃,攻無堅城。”


主謂 兵,兵器。兵器上沒有沾血。《荀子·議兵》:“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遠邇來服。”△用於表示未經激烈戰鬥就取得了勝利。→不戰而勝↔血流漂杵 血流成河。 也作“兵無血刃”、“軍不血刃”。

兵不血刃字典分解

成語兵不血刃的解釋 兵:武器;刃:刀劍等的鋒利部分。兵器上沒有沾上血。形容未經戰鬥就輕易取得了勝利。

血刃的解釋 (1).血沾刀口。謂殺戮。《荀子·議兵》:“兵不血刃,遠邇來服。”《漢書·吳王劉濞傳》:“發使赦七國,復其故地,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 顏師古 註:“血刃,謂殺

也學習下:兵農合一【歷史事件】

府兵制與均田制相結合的產物。西魏始行府兵制之初,府兵自相督率,不入民籍,兵士只習作戰,不務生產, 別無賦役,所用甲槊戈弩等也全由官府配給,兵農處於分離狀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隋文帝規定“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兵士有事出征,無事歸田,農閒操練。從而將府兵制與均田制密切結合起來, 實現了“兵農合一”。唐玄宗天寶年間,均田制崩潰,府兵制亦為募兵制所代替。

兵不血刃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