訑訑之聲音顏色拒人於千里之外

歷史字典解釋

訑( ㄧˊ yí )訑:自得的樣子。 自滿自得的說話聲音和面部表情會把別人拒於千里之外。 意謂任何驕傲自滿的神情都會拉大與別人的距離。語出《孟子.告子下》:“夫苟好善,則四海之內皆將輕千里而來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則人將曰:‘訑,余既已知之矣。’訑訑之聲音顏色,距人於千里之外。”(距:同“拒”。)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八首:“一飲食耳,或嫌其失火齊之功,或詆其少水泉之潔,就使安成名高,宏微制美,而往往卷俎而退者多,置虛命徹者少,訑他之聲音顏色,拒人於千里之外。枚獨何人,能無怖乎?”也單引〔拒人千里之外〕。《野叟曝言》九五回:“如能毅然釋此夫婦……遠人聞之,孰不裹糧而至?否則拒人千里之外,大業何由而成?”

詞語分解

  • 訑訑的解釋 洋洋自得貌,沾沾自喜貌。 宋 朱熹 《與劉共父書》:“此蓋未及乎有為,而天下之士先以訑訑之聲音顏色待之矣。” 明 劉元卿 《賢奕編·應諧》:“初機士偶一解,而即訑訑自矜有得。” 嚴復 《救亡決論》
  • 之外的解釋

歷史典故推薦:韋編三絕

;;;;韋:熟牛或其他獸皮條。編:編成竹簡冊籍。 三絕:多次磨斷。 此典指孔子閱讀《易經》次數太多,使聯串竹簡冊籍之皮條多次磨斷。後以此典形容讀書勤奮,精研細讀。 孔子晚年喜好閱讀《易經》,並為《彖》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訑訑之聲音顏色拒人於千里之外歷史

相關歷史

訑訑之聲音顏色拒人於千里之外_訑訑之聲音顏色拒人於千里之外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