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仇敵愾

同仇敵愾怎么寫好看

同仇敵愾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愾,憤恨,憤怒。同仇敵愾,指共同一致地抱著對敵人的無比仇恨和憤怒。公元前506年,吳王闔廬師攻楚,長驅直入,七戰破郢,楚昭王逃亡在外,楚臣申包胥步行至秦國首都鹹陽,於宮門外痛器七天七夜,使得秦康公十分感動,為賦《無衣》,答應出兵相助。詩中稱,誰說當兵無衣穿,我和你共穿一件袍。國家發兵去作戰,咱們來修戈和矛,共同把敵人來打倒。又公元前623年,衛國寧武子出使魯國。魯文公設宴招待並在宴會上不適當地演奏周天子招待諸侯的樂曲,因此寧武子沒有賦詩回答。魯文公派人私下加以探問,寧武子告訴他,《湛露》是天子宴享諸之樂,表示諸侯應對天子效命,把天子所痛恨的人作為敵人,而且獻上自己的功勞。……現在我來通使貴國,以保持兩國友好,承君王賜宴,豈敢以諸侯自居,觸犯大禮以自取罪過。

【出典】:

《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例句】:

《左傳·文公四年》:“寧武子來聘,公與之宴,為賦《湛露》及《彤弓》。不辭,又不答賦。使行人私焉。對曰:‘臣以為肄業及之也。昔諸侯朝正於王,於是乎賦《湛露》,則天子當陽,諸侯用命也。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王於是乎賜之彤弓一,彤矢百,弓矢千,以覺報宴。今陪臣來繼舊好,君辱貺之,其敢於大禮以自取戾?’”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訥親》:“金川雲小丑,而老師糜餉,克捷無期,凡在臣子,皆有同仇敵愾之念。” 清·魏源《寰海十首》之十:“同仇敵愾士心齊,呼市俄聞十萬師。”


並列 同仇,共同對敵。愾,憤恨。懷著同樣的仇恨共同對敵。語本《詩經·秦風·無衣》:“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又《左傳·文公四年》:“諸侯敵人所愾而獻其功。”敦祺《林則徐》(上):“雖說船堅炮利,但若我大清官民同仇敵愾,拚死一戰,不令登岸,他船上水盡糧絕,不用我軍殺他他渴也渴死,餓也餓死了。”※愾,不讀作qì。△褒義。多用於對敵鬥爭方面。→同心戮力 ↔同室操戈。也作“敵愾同讎”。

詞語分解

  • 同仇的解釋 .謂共同赴敵;對敵人表示共同的憤慨。《詩·秦風·無衣》:“脩我戈矛,與子同仇。”《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初, 魯肅 嘗勸 孫權 以 曹操 尚存,宜且撫輯 關羽 ,與之同仇,不可失也。” 清
  • 敵愾的解釋 對敵人的憤恨同仇敵愾詳細解釋抵抗所憤恨的敵人。《東周列國志》第七一回:“安得 穰苴 今日起,大張敵愾慰蒼生。”參見“ 敵愾同仇 ”。

歷史典故推薦:其然豈其然乎

是如此的嗎?難道真是如此的嗎? 表示將信將疑之辭。語出《論語.憲問》:“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同仇敵愾歷史

相關歷史

同仇敵愾_同仇敵愾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