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郎腰瘦

歷史字典解釋

也作“沈腰”、“沈愁”、“沈郎消瘦”等。沈郎,即沈約(441-513年),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鎮)人。仕宋、齊、梁三代,幫助梁武帝登位後任尚書僕射,封建昌縣,官至尚書令。久之,欲謀三公高位,而皇帝不用,又打算離京做外官,皇帝也不允許。因而心情不佳,以至要求告老還鄉。他在給徐勉的信中說:“……年初以來,我愈加多病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公務又過於繁忙,我畢竟年老力衰了,外出行動要靠騎馬,只是勉力為之。表面看,我還是個健全人,可對於自己的身軀卻不能把握了。往往必須努力支撐,方可對付。脫下衣服睡覺,骨頭架子就像散了一樣。上部熱,下部冷,越來越厲害,如果取暖則覺得煩躁,而降溫就更覺得冷。每次病癒總比以前差一些,每次發病,又比以前重一些。幾個月的功夫,腰圍日減,皮帶常要向里移孔;用手握臂測量,一個月就要細下去半分。這樣下去,怎能支持長久呢?”後世此典常用來表示人們多病消瘦;或愁苦消瘦。

【出典】:

《梁書》卷13《沈約傳》235-236頁:“初,約久處端揆(尚書省最高長官。時沈約為尚書令),有志台(指三公宰相之位),論者鹹謂為宜,而帝終不用,乃求外出,又不見許。與徐勉素善,遂以書情於勉曰:‘……開年以來,病增慮切,當由生靈有限,勞役過差,總此凋竭,歸之暮年,牽策行止,努力祇事。外觀傍覽,尚似全人,而形骸(hái孩,骨頭)力用,不相綜攝。常須過自束持,方可俛。解衣一臥,支體不復相關。上熱下冷,月增日篤,取暖則煩,加寒必利,後差不及前差(chài釵去,病癒),後劇必甚前劇。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以手握臂,計月小半分。以此推算,豈能支久?’”

【例句】:

唐·白居易《得微之到官後書》:“莫遣沈愁結成病,時時一唱濯纓歌。” 南唐·李煜《破陣子》詞:“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唱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宋·蘇軾《次韻王鞏顏復同泛舟》詩:“沈郎消瘦不勝衣,邊老便便帶十圍。” 宋·范成大《次韻虞子建見咍贖帶作醮》詩:“莫嫌憔悴沈腰瘦,且喜間關秦璧歸。” 宋·陸游《早行至江》詩:“節旄盡落歸猶遠,帶眼頻移瘦自驚。” 宋·周格非《多麗》:“須知道,東陽瘦損,不為傷春。” 宋·王鍾麒《鳳凰台上憶 * ·客感》詞:“瘦月篩雲,纖雲織恨,匆匆又是秋深。嘆沈郎腰瘦,不耐羅衾。” 元·王和卿《仙呂·醉中天·別情》:“瘦了重加瘦,愁上更添愁,沈瘦潘愁何日休?” 元·楊朝英《中呂·陽春曲》:“沈腰易瘦衣寬褪,潘鬢新皤鏡怕看。”

詞語分解

  • 沈郎的解釋 .指 南朝 梁 沉約 。亦借指腰肢瘦損之義。 南唐 李璟 《浣溪沙》詞之三:“風壓輕雲貼水飛,乍晴池館燕爭泥。 沉郎 多病不勝衣。” 明 夏完淳 《楊柳怨和錢大揖石》:“酒杯千古思 陶令 ,腰
  • 瘦的解釋 瘦 ò 體內含脂肪少,肌肉不豐滿,與“胖”、“肥”相對:瘦溜(“溜”讀輕聲)。瘦弱。瘦小。瘦削。瘦俏。瘦長(俷 )。瘦癟。消瘦。清瘦。瘦骨嶙峋。 衣服鞋襪等窄小:這條褲子太瘦了。 細削,單薄:字小而瘦

歷史典故推薦:青苔黃葉

並列 地上長滿青苔,落滿枯黃的樹葉。描寫破敗荒涼的景色。唐·劉長卿《酬李穆見寄》:“欲掃柴門迎遠客,~滿貧家。”△常用來形容山里人家貧窮之狀。#;欣欣向榮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沈郎腰瘦歷史

相關歷史

沈郎腰瘦_沈郎腰瘦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