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官職>> 宰相

宰相

歷史字典解釋:

① 初為君王輔政大臣如相國、相邦、丞相等官的泛稱。《呂氏春秋 · 制樂》:“宰相所與治國家也。”《韓非子 · 顯學》:“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秦、漢以來成為對輔佐皇帝、統領百官、綜理全國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史記·丞相世家》: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其具體職名、職權範圍因時因人而異,歷朝各有不同。秦、西漢以相國、丞相當之,參決大政,綜理要務,不親庶事,職高權重;御史大夫為其副貳,偶亦有此名義。然武帝、昭帝以後,逐漸形成以大司馬大將軍為首,以尚書中書為核心,由皇帝高級侍從官員組成的中朝(內朝),掌握政務的決策之權,以丞相為首的中央政策號外朝,僅負責奉詔命、執行政務之責。西漢後期罷丞相、御史大夫,改置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並號宰相,三分相權。東漢太尉司徒三公名義上仍為宰相,然位尊權輕,備員而已,實際上由尚書台總攬政務,統攝百官。太傅、太尉、大將軍等大臣加錄尚書事銜,始得預聞國政,行宰相職權。晉南北朝相國、丞相亦號宰相,實非尋常人臣之職,多用以安置權臣;三公皆為名譽宰相;諸公、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等大臣加錄尚書事銜者始得為實際主持政務的真宰相,或以數人同錄尚書事;錄尚書事缺而不授時尚書令尚書僕射亦可為真宰相。當時宰相無常官,皇帝所與商決政事、委以機者,皆可行其職權,故近臣如中書監中書令侍中黃門侍郎領軍將軍中書舍人等如受命參議國政,亦可稱宰相。北周設六官府分管全國政務,如皇帝下達“五府總於天官”之詔命,則天官府長官大冢宰得為真宰相,然至末年,軍政大權悉歸由權臣擔任的大丞相。隋朝以尚書省正副長官尚書令、僕射為真宰相,內史令納言參掌政務,或有宰輔之稱。唐初以尚書、門下、中書三省長官尚書左右僕射、侍中、中書令為真宰相,在政事堂共同商決處理政參務,輪番秉筆,即決斷政務。太宗以後漸以他官加參知政事、參掌機密、參預朝政、參知機務、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職銜為副宰相,入政事堂議政,削弱尚書左右僕射等正宰相的職權。玄宗以後,三省長官多虛而不除,或作為藩鎮加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正式宰相職銜。宰相多置四員,皇帝初崩,新君始立,選一人攝冢宰名義,是為首相。首相多授太清宮使,次三相皆帶館職,以弘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集賢殿大學士為序。又置樞密使以分其職權。宰相用人漸輕,權力縮小,又常作為加官,用以賞功及安置大臣、藩鎮,遂有使相之名。五代因之。北宋前期以同平章事為真宰相,無定員,以尚書丞、郎以上至三師為之。如置二相,則以首相兼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次相兼集賢殿大學士;如置三相,則分別兼昭文館大學士、集賢殿大學士、監修國史。親王、樞密使、留守、節度使而兼侍中、中書令、同平章事銜者,稱使相,不預政務,有時宰相虛位,即令其代宰相簽敕書。又有參知政事,為副宰相之職,號執政。神宗元豐(1078—1085)改制後,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兼領中書、門下二省事,徽宗政和二年(1112)改名太宰少宰。後又以太師、太傅、太保為真宰相,少師、少傅、少保為副宰相。欽宗靖康元年(1126)復行元豐之制。南宋初尚書左、右僕射皆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宗乾道八年(1172)改置左、右丞相。西夏建國初年設為官,以党項人充任。晚期稱右丞相。金朝以尚書省左右丞相、平章政事為宰相,左右丞、參知政事為副宰相。元朝以中書省左、右丞相、平章政事為宰相,左右丞、參政為副宰相。明初置中書省左右丞相,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罷中書省,不設宰相,皇帝親攬政務,總領六部。又置諸殿、閣大學士,侍從左右,初僅備顧問而已;成祖以後,漸得參預機務,然品秩較低,不置屬官,不得干預六部事務;仁宗、宣宗以後,其職漸崇,號為內閣,居六部之上,擬定詔旨,批答章奏,裁決政務,然其職權又受制於宦官、六部。諸閣臣權位雖不及前朝宰相,或有宰相之稱。清朝內閣大學士為名譽宰相,雍正(1723—1735)以後實際上由軍機大臣執行宰相職權,然名望職權較前皆有所不及。②吐蕃王朝仿唐所置官職譯名。亦譯作“大論”。總管政務,員數不定。③ 官名。遼朝北面官有北、南宰相府,各置左、右宰相為長官,分領部族,佐理軍國大政,由皇族、外戚充任。諸大部族亦置左、右宰相,協助大王處理部族事務。元朝有內八府宰相,為近侍官員,凡八員,掌諸王朝覲儐介事務,並與蒙古翰林院官同譯寫、潤色詔令文字。以其貴近,特以其名寵之,並無授受宣命。秩視正二品,以國戚勛貴子弟充任。


泛指佐天子,統百官的大官。帝、堯皆置相,商置左右相;周置大宰、小宰。《周禮·天官·大宰》說:“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一曰治典,以經邦國,以治官府,以紀萬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國,以教官府,以擾萬民;三曰禮典,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國,以正百官,以均萬民;五曰刑典,以詰邦國,以刑百官,以糾萬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國,以任百官,以生萬民。”自黃帝到西周,宰和相,都是佐天子,統百官的大官,因此,後代便以“宰相”來指稱佐天子統百官的大官。後來,歷代佐天子,統百官的大官,又各有不同的官稱。秦悼王時,宰相指左右丞相;秦始皇時指國相;西漢指丞相或相國、司空、司徒、司馬;東漢指太尉、司徒、司空或丞相;魏指中書監令、大丞相、相國;晉指丞相、中書監令;宋齊梁陳沿用晉制,或稱丞相,或稱國相。後魏、北齊指丞相、侍中;北周指大冢宰、左右丞相;隋指內史、納言;唐指侍中、中書令、同中書門下三品等;北宋初沿唐制,神宗元豐年間指尚書左右僕射;南宋指左右丞相;元指中書令、丞相等;明初指丞相,後指內閣大學士;清指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見《通典·職官一·宰相》、《宋史·職官一·宰相之職》、《元史·百官一》、《明史·職官一·內閣》、《清史稿·職官一·內閣、軍機處》、《續通典·宰相》。

詞語分解

  • 宰相的解釋 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的通稱此為宰相聽事誠隘。聽事,即;廳事;,大廳;處理公事,接待賓客的廳堂。。;;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實宰相之職也。;;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詳細解釋《韓非子·顯學》:
  • 宰的字典解釋 宰 ǎ 殺牲畜:宰殺。屠宰。宰牲節(亦稱“古爾邦節”、“犧牲節”)。 借指商販用狡詐的手段使顧客在經濟上受到損害(有的地區稱“斬”)。 古代官名:宰相(刵 )。宰輔。太宰。宰官。 主管、主持:主宰。宰
  • 相的字典解釋 相 ā 互動,行為動作由雙方來:互相。相等。相同。相識。相傳(俷 )。相符。相繼。相間(刵 )。相形見絀。相得益彰(兩者互相配合,更加顯出雙方的長處)。 動作由一方來而有一定對象的:相信。相煩。相問。

歷史官職推薦:五軍斷事司

官署名。初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於五軍都督府各置左、右斷事二人,提控案牘一人,並從九品。二十三年升斷事正五品,總治五軍刑獄。又分設五斷事司,各置稽仁、稽義、稽禮、稽智、稽信五人,俱正七品,分理五軍府刑名

宰相_宰相介紹_歷史知識
宰相_宰相介紹_歷史知識糾錯

猜你喜歡:


宰相_宰相介紹_歷史知識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if item.fback}}
管理員回覆:{{item.fback}}
{{/if}}
{{/e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