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柱鼓瑟

膠柱鼓瑟怎么寫好看

膠柱鼓瑟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膠(jiāo交):用膠粘住物件。柱:瑟上用來擰轉絲弦的短軸。瑟(sè色):古代弦樂器,象琴。 此典指藺相如對趙成王說:趙括死讀兵書,不會靈活運用。如瑟上的柱被用膠水粘住,不能擰轉絲弦,不能調動,只能發出死板不變的聲音。後以此典比喻只知道死成法,不能靈活運用。戰國時,趙惠文王去世,他兒子趙孝成王繼位。趙孝成王七年(前259年),秦國與趙國軍隊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對抗作戰,這時趙國名將趙奢已死,藺相如已患重病,趙王派遣廉頗帶兵攻打秦軍,秦軍多次打敗趙軍,趙軍堅守營壘不應戰。秦軍多次挑戰,廉頗也不理睬。趙王聽信秦國間諜散布之謠言。秦國間諜說:“秦國害怕的,就只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擔任將軍。”趙孝成王因此用趙括為將,代替廉頗。藺相如說:“大王憑名聲使用趙括,象是用膠水膠粘瑟上的弦柱來彈瑟,音調不能變通一樣。趙括只會死讀他父親的書,不能隨機應變。”趙孝成王不聽,仍舊任命趙括為將。結果趙軍在長平之戰中遭到慘敗,喪師數十萬,趙括也被秦軍射死。此典又作“膠柱調瑟”。

【出典】:

《史記》卷81《廉頗藺相如列傳》2446:“七年,秦與趙兵相距(通“拒”,對抗)長平,時趙奢(趙國名將,秦軍進攻閼與〔今山西和順〕,趙奢大破秦軍,因功封馬服君)已死,而藺相如病篤(重),趙使廉頗(趙國名將,趙惠文王時任上卿,屢次戰勝齊、等國。長平之戰,他堅守三年,後因趙孝成王改用趙括為將,被秦軍打敗。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奔魏大梁。後老死於楚)將攻秦,秦數(shuò朔,屢次)敗趙軍,趙軍固璧不戰。秦數挑戰,廉頗不肯。趙王信秦之間(jiàn箭,間諜散布謠言)。秦之間言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趙王因以括為將,代廉頗。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zhuàn賺,書本),不知合變也。’趙王不聽,遂將之。”

【例句】:

漢·安等撰《淮南子·齊俗》:“今握一君之法籍,以非傳代之俗,譬由膠柱而調瑟也。” 漢·揚雄《法言·先知》:“以往聖人之法治將來,譬猶膠柱而調瑟。” 唐·歐陽詢等輯《藝文類聚》卷66引晉·魯褒《錢神論》:“而子尚質,而子守實。無異於遺劍刻舡,膠柱調瑟。” 清·曹雪芹《紅樓夢》51回:“黛玉忙攔道:‘這寶姐姐也忒膠柱鼓瑟、矯揉造作了。’”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宋儒於理不可解者,皆臆斷以為無是事,毋乃膠柱鼓瑟乎!”


連動 用膠將柱沾住,使瑟不能調節音調。比喻拘泥成規,不知變通。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宋儒於理不可解者,皆臆斷以為無是事,毋乃膠柱鼓瑟乎。”△貶義。多用於指處事拘泥固執,不靈活變通。→刻舟求劍 守株待兔 泥古不化 ↔相機行事 隨機應變 反經行權通權達變。也作“膠柱調瑟”。

詞語分解

  • 膠柱的解釋 膠住瑟上的弦柱,以致不能調節音的高低。比喻固執拘泥,不知變通。 三國 魏 邯鄲淳 《笑林》:“ 齊 人就 趙 人學瑟,因之先調,膠柱而歸,三年不成一曲。” 唐 李紳 《拜三川守》詩:“改張琴瑟移
  • 鼓瑟的解釋 .彈瑟。《詩·小雅·鼓鍾》:“鼓鍾欽欽,鼓瑟鼓琴,笙磬同音。”《楚辭·遠遊》:“使 湘靈 鼓瑟兮,令 海若 舞 馮夷 。” 郭沫若 《高漸離》第三幕:“自來彈琴鼓瑟的人都是瞎子,他不應該多了一雙眼睛。

歷史典故推薦:博學多聞

學問廣博,見聞豐富。《淮南子.本經訓》:“故博學多聞,而不免於惑。”《晉書.王隱傳》:“隱以儒素自守,不交勢援,博學多聞,受父遺業,西都舊事多所諳究。”宋.曾鞏《王子韶禮部員外郎制》:“爾以博學多聞,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膠柱鼓瑟歷史

相關歷史

膠柱鼓瑟_膠柱鼓瑟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