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之貉

一丘之貉怎么寫好看

一丘之貉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貉(hé合):一種外形如狐狸的野獸。比喻同類,並無差別。楊惲(?一前54年)字子幼,西漢華陰(今陝西華陰)人,是司馬遷的外漢昭帝丞相楊敞之子。漢宣帝時,任左曹,因告發霍氏謀反,任中郎將,封平通。楊惲在朝廷里得罪了許多官員,尤其是和太僕長樂結怨很深,最後因此而失敗。戴長樂向漢宣帝上書告發楊惲,說他常常借古諷今,誹謗當朝。其中說:“楊惲聽到匈奴單于被人殺死的訊息後,就說道:‘無才缺德的君王,拒絕採納大臣籌劃的良計,最後使自己遭到殺身之禍。秦朝就任用奸佞之臣,殺害忠臣良士,最後導致滅亡;如能任用良臣,秦朝也會國運長遠,可以延續到今天的。古代和現在的政治,就像一座山丘里的貉子,都是一樣的。’楊惲就是這樣狂妄地引用亡秦的史實去影射誹謗當朝政治,喪失了做臣子應有的禮節。”漢宣帝不忍心對楊惲、戴長樂嚴加懲罰,下詔把二人革職去爵,貶為平民。後以“一丘之貉”為典,比喻都是一路貨色的壞人,亦簡稱為“丘貉。”

【出典】:

漢書》卷66《楊惲傳》2889、2891、2893頁:“(楊惲)字子幼,以忠任為郎,補常侍騎。惲母,司馬遷女也。”“惲為平通侯,遷中郎將。……由是多怨於朝廷,與太僕戴長樂相失,卒以是敗。”“上書告惲罪:‘……惲聞匈奴降者道單于見殺,惲曰:得不肖君,大臣為畫善計不用,自令身無處所。若秦時但任小臣,誅殺忠良,竟以滅亡;令親任大臣,即至今耳。古與今如一丘之貉。惲妄引亡國以誹謗當世,無人臣禮。’”“上不忍加誅,有詔皆免惲、長樂為庶人。”

【例句】:

宋·蘇軾《辯才老師退居龍井》:“日月轉雙轂,古今同一丘。” 宋·蘇軾《過嶺》之2:“平生不作兔三窟,今古何殊貉一丘。” 宋·孫覿《西徐上樑文》:“貉共一丘,豈恨虛舟之觸?” 清·王士禎《碧雲寺》:“狐貉同一丘,無事勞沾巾。” 清·松齡《聊齋志異·細柳》:“黑心符出,蘆花變生,古與今一丘之貉,良可哀也。” 清·嚴復《救亡決論》:“否塞晦盲,真若一丘之貉。” 清·丘逢甲《秋懷》之3:“人物真成一丘貉,文章更噪六朝蟬。” 清·梁啓超《新史學》:“然而陳相因,一丘之貉,未聞有能為史界辟一新天地。”


偏正 比喻彼此相同,無所差別。語出《漢書·楊惲傳》:“古與今,如一丘之貉。”魯迅《準風月談·中國文壇的悲觀》:“增加混亂的倒是有些悲觀論者,不施考察,不加批評,但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論調,將一切作者,詆為‘一丘之貉 ’。”※貉,不讀作gé或luò。△貶義。多用於比較方面。→狐群狗黨 一路貨色

詞語分解

  • 一丘的解釋 亦作“ 一邱 ”。.一座小山。《漢書·敘傳上》:“棲遲於一丘,則天下不易其樂。” 唐 李白 《金門答蘇秀才》詩:“未果三山期,遙欣一丘樂。” 宋 黃庭堅 《復庵》詩:“歸來一丘中,萬事不改舊。”
  • 貉的解釋 貉 é 哺乳動物,外形像狐,穴居河谷、山邊和田野間;雜食魚、鼠、蛙、蝦、蟹和野果、雜草等,皮很珍貴:一丘之貉。 貉 á 義同(一),用於“貉子”、“貉絨”。 貉 ò 古同“貊”①。 筆畫數:;

歷史典故推薦:極本窮源

謂徹底地推究本源。《朱子語類》卷九五:“伊川言極本窮源之性,乃是對氣質之性而言。” 並列 深入徹底地探索根源。《朱子語類》卷:“伊川言~之性,乃是對氣質之性而言。”△褒義。用於描寫對事物本質的尋求。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一丘之貉歷史

相關歷史

一丘之貉_一丘之貉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