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紳正笏

垂紳正笏怎么寫好看

垂紳正笏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紳:古代士大夫束在衣外的大帶。笏:朝笏,古代臣子朝見國君時雙手所執的狹長板子,供指畫、記事等之用。垂下大帶的末端,雙手端正地拿著朝笏。形容朝廷大臣莊重嚴肅的樣子。宋.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至於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於泰山之安。”清.汪琬《〈苑西集〉序》:“雍雍乎有垂紳正笏台閣氣象焉。”


並列 垂下大帶,端正地拿著朝笏。形容大臣入朝侍君恭敬莊重的樣子。《痛史》17回:“陸夫侍立一旁,垂紳正笏,望之儼然,不可侵犯。”△多用於大臣侍君的態度方面。

詞語分解

  • 垂紳的解釋 大帶下垂。《禮記·玉藻》:“凡侍於君,紳垂。” 孔穎達 疏:“紳,大帶也。身直則帶倚,磐折則帶垂。”言臣下侍君必恭。後借指在朝為臣。 宋 歐陽修 《相州晝錦堂記》:“垂紳正笏,不動聲氣,而措天下於
  • 笏的解釋 笏 ù 古代大臣上朝拿著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製成,上面可以記事:朝(俹 )笏。“京兆尹鄭叔則,怫然曳笏卻立”。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歷史典故推薦:直木先伐

筆直成材的樹必遭砍伐。《逸周書.周祝》:“甘泉必竭,直木必伐。”《莊子.山木》作“直木先伐,甘井先竭”。比喻正直的人容易遭到打擊。宋.王禹偁《滁州謝上表》:“伏望陛下思直木先伐之義,考眾惡必察之言。”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垂紳正笏歷史

相關歷史

垂紳正笏_垂紳正笏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