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拔旗易幟

拔旗易幟

韓信派漢兵奇襲趙軍營寨,拔去趙軍旗,換上漢軍紅旗,使趙軍心大亂,漢軍前後夾擊,大敗趙軍。後以此典比喻推翻別人,取而代之。漢王劉邦派韓信和張耳率領漢兵數萬攻打趙國(今河北地區)。趙王歇和主將陳餘,聚集二十萬大軍於井陘(xíng型)口(今河北井陘縣東的井陘山上,稱井陘關,又叫土門關),抵擋漢軍。韓信派人探聽了趙軍之虛實後,就帶領漢軍在離井陘口三十里地方暫時駐紮宿營,韓信半夜時傳令出發,挑選了兩千名輕裝騎兵,每人拿一面小紅旗,從小道上山,隱蔽在山上觀察趙軍,韓信並告誡他們說:“交戰時,趙軍看見我軍後撤,一定傾巢出動追趕我們,你們便火速衝進趙軍營壘,拔掉趙軍旗幟,插上漢軍紅旗。”於是韓信派出兩千名突襲騎兵,都等候趙軍傾巢出動去追逐戰利品的時候,就火速衝進趙軍營壘,全部拔掉趙軍旗幟,插上兩千面漢軍紅旗。趙軍已經不能取勝,不能捉住韓信等人,想退回營壘,看到營壘上都是漢軍紅旗,才大為驚慌,以為漢軍把趙王將領都已俘降,士兵就混亂起來,紛紛逃跑,趙軍將領雖然斬殺逃兵,但無法禁止。漢軍前後夾攻,大敗並俘虜趙軍。此典又作“拔幟”、“拔趙幟而樹漢幟”。

【出典】:

《史記》卷92《淮陰侯列傳》2616頁:“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草(bì避,通“蔽”,隱蔽)山而望趙軍,誡曰:‘趙見我走,必空壁(營壘)逐我,若(你們)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dùn頓,逃)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

【例句】:

唐·魏徵《唐故邢國公李密墓志銘》:“至於三令五申之法,七縱七擒之功,出天入地之奇,拔幟擁沙之策,莫不動如神化,應變無窮。” 柳亞子《二十世紀大舞台發刊詞》:“崛起異軍,拔趙幟而樹漢幟。”


見“拔幟易幟”。

拔旗易幟字典分解

成語拔旗易幟的解釋 旗:旗幟;易:換。拔掉別人的旗子,換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易幟的解釋 [change flags] 國家或軍隊更換旗子,指改變政治方向、宗旨或投向對方

多看看:拔葵去織【歷史典故】

東漢.班固撰《漢書.董仲舒傳》:“故公儀子(名休)相魯,之其家見織帛,怒而出其妻,食於舍而茹葵,慍而拔其葵,曰:‘吾己食祿,又奪園夫紅女利虖(呼)!’”葵,即冬葵,是我國古代一種重要蔬菜。公儀子身為魯相,他認為自家既食俸祿,家中便不應再織帛、種葵,做與園夫紅女爭利的事,故而“拔葵去織。”後常用為不與民爭利的典故。梁.沈約撰《宋書.謝莊傳》:“臣愚,謂大臣在祿位者,尤不宜與民爭利,不審可得在此詔不?

拔旗易幟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